|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实证研究法 | 第14页 |
| ·批判分析方法 | 第14页 |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4页 |
| ·案例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 第2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5-19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现状 | 第15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5-16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6-19页 |
| ·退耕还林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16-17页 |
| ·退耕还林是恢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第17-18页 |
| ·退耕还林是实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 第18-19页 |
| 第3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的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 ·退耕还林补偿机制释义 | 第19-20页 |
| ·退耕还林的缘起及发展 | 第20页 |
| ·退耕还林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的实施情况——以宁夏为例 | 第20-21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现存问题分析 | 第21-24页 |
| ·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 第21-22页 |
|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 第22页 |
| ·生态工程资金链和交易费用过高之间的矛盾 | 第22-23页 |
| ·区域管理模式和区域经济规划之间的矛盾 | 第23页 |
| ·国家生态政策与社会生态观念之间的矛盾 | 第23-24页 |
| 第4章 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24-29页 |
| ·科学发展观 | 第24-26页 |
| ·第一要义是发展 | 第24页 |
| ·核心是以人为本 | 第24-25页 |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25页 |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第25-26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 ·生态伦理学 | 第26页 |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26页 |
| ·经济学理论 | 第26-29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27-28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8-29页 |
| 第5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29-35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机制中的利益博弈 | 第29-30页 |
|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29页 |
| ·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29-30页 |
| ·政府与退耕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30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补偿方式及标准 | 第30-31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补偿方式 | 第30-31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补偿标准 | 第31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来源 | 第31-32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2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中的国家收购制度 | 第32-33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纠纷解决机制 | 第33-35页 |
| 结语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