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污染 | 第10-11页 |
·地球水资源概况 | 第10页 |
·我国的水资源概况 | 第10-11页 |
·我国的水污染程度 | 第11页 |
·我国的污水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12-17页 |
·好氧生物处理的特点 | 第12页 |
·几种典型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 | 第12-14页 |
·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 第14-15页 |
·生物的脱氮除磷 | 第15-17页 |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第17-18页 |
·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类型 | 第21-22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 第24-25页 |
·处理效果及适用水质 | 第24-25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25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用水 | 第28-29页 |
·接种污泥 | 第29页 |
·实验运行方式 | 第29页 |
·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实验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0-33页 |
·常规分析项目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颗粒污泥的形态及微生物相的观察 | 第30-31页 |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31页 |
·颗粒沉速 | 第31页 |
·SV、MLSS、SVI的测定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特性研究 | 第33-50页 |
·反应器的启动 | 第33-35页 |
·反应器的运行 | 第35-37页 |
·颗粒污泥成熟阶段 | 第37-39页 |
·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特性分析 | 第39-44页 |
·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相 | 第39-40页 |
·好氧颗粒污泥主要微生物种类 | 第40-41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 | 第41-43页 |
·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及污泥浓度 | 第43-44页 |
·连续流方式下好氧颗粒污泥除污效果 | 第44-48页 |
·进水有机负荷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进水有机负荷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进水有机负荷对总碟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活性研究 | 第50-58页 |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与间歇流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对比 | 第50-51页 |
·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重新启动 | 第51-52页 |
·好氧颗粒污泥对高负荷有机物的去除 | 第52-53页 |
·系统内颗粒污泥的粒径变化 | 第53-5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SVI和MLSS | 第54-55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特性 | 第55页 |
·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极限负荷 | 第55-56页 |
·好氧颗粒污泥解体后的恢复培养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