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43页
   ·氮素营养概述第15-16页
     ·植物中氮的作用第15页
     ·氮肥利用现状及相关问题第15-16页
     ·NUE 的定义第16页
   ·氮素从根际到种子的途径第16-19页
     ·根诱导的根际土壤中氮的形态和浓度的变化第16页
     ·氮的获取第16页
     ·氮素同化第16-18页
     ·氮素运输及再动员第18页
     ·氮从根的流出第18页
     ·地上部分挥发性氮的损失第18-19页
   ·遗传学角度分析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第19页
     ·同种植物的不同基因型的自然差异第19页
     ·在氮限制和氮充足条件下 NUE 的变异第19页
   ·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农学效率第19-20页
     ·土壤和肥料的氮利用效率第19-20页
     ·集约化农业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第20页
   ·氮素吸收效率第20-24页
     ·根系氮调节第20页
     ·硝酸盐转运蛋白的功能第20-22页
     ·铵转运蛋白的功能第22-24页
     ·尿素转运蛋白的功能第24页
     ·与激素的耦合第24页
   ·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第24-28页
     ·氮同化效率第24-25页
     ·氮转运及再动员效率第25-26页
     ·与碳代谢和运输的耦合第26-28页
     ·CO2 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氮利用效率第28页
     ·种子质量和贮藏蛋白第28页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方法第28-34页
     ·根系结构和活性维持第31页
     ·硝酸盐和铵转运蛋白过表达第31-32页
     ·控制氮平衡和其他代谢平衡的关键基因的调控第32页
     ·细胞内酸碱平衡第32-33页
     ·提高产量和氮收获指数以促进氮素的获取和利用第33页
     ·高 NUE 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33-34页
   ·植物氮营养高效基因型的选择指标第34页
   ·大豆氮素营养研究进展第34-36页
     ·大豆的重要性第34页
     ·大豆氮的积累与分布第34-35页
     ·根瘤固氮的研究第35页
     ·施用氮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第35-36页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第36-41页
     ·新一代 DNA 测序平台第36-38页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第38-41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43页
第二章 大豆耐低氮品种的筛选第43-54页
   ·材料和方法第43-46页
     ·植物材料第43-44页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第44页
     ·试验方法第44-45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45-46页
     ·数据分析第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不同品种低氮条件下叶片黄化程度第46页
     ·大豆苗期各性状指标的变异第46-47页
     ·不同氮水平下大豆各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47-51页
     ·耐低氮及氮敏感性资源筛选鉴定第51-52页
     ·筛选的三类大豆相对性状指标的比较第52-53页
   ·讨论与结论第53-54页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氮高效相关基因的鉴定第54-86页
   ·材料和方法第54-66页
     ·试验材料第54页
     ·试验方法第54-66页
   ·结果与分析第66-82页
     ·测序质量评估第66-67页
     ·测序的饱和度分析第67-68页
     ·DGE 数据库总析第68页
     ·Clean tags 拷贝数分布的统计分析第68-69页
     ·Clean tag 比对统计第69-71页
     ·基因表达注释第71页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71-73页
     ·Gene Ontology 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第73-74页
     ·Pathway 显著性富集分析第74-76页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76-80页
     ·Solexa/Illumina 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验证第80-82页
   ·讨论与结论第82-86页
     ·氮代谢相关基因第82-83页
     ·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的调节第83-84页
     ·其他相关差异基因第84-85页
     ·结论第85-86页
第四章 低氮调控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第86-107页
   ·实验材料第86-87页
     ·植物材料第86-87页
     ·菌株与质粒第87页
     ·主要试剂第87页
     ·PCR 引物和测序第87页
   ·试验方法第87-92页
     ·目标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第87-88页
     ·目标基因表达特征分析第88-89页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9页
     ·目标基因亚细胞定位第89-92页
   ·结果与分析第92-105页
     ·大豆总 RNA 提取结果第92-93页
     ·Gmduf-cbs 和 Gmdof1.4 基因的克隆第93-94页
     ·Gmduf-cbs 和 Gmdof1.4 基因表达分析第94-96页
     ·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6-103页
     ·目标基因亚细胞定位第103-105页
   ·讨论第105-107页
     ·Gmduf-cbs 基因功能初探第105页
     ·关于转录因子的研究第105-106页
     ·基因的时空表达谱分析第106-107页
第五章 Gmduf-cbs基因的功能分析第107-125页
   ·材料和方法第107-116页
     ·试验材料第107页
     ·试验方法第107-116页
   ·结果分析第116-123页
     ·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第116页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第116-117页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第117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转基因植株第117-118页
     ·转基因植株的 Southern 杂交验证第118-119页
     ·Gmduf-cbs 表达对氮利用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19-120页
     ·Gmduf-cbs 转基因植株在低氮环境下的长势第120-121页
     ·Gmduf-cbs 基因表达对植株生长及氮同化的影响第121-123页
   ·讨论与结论第123-125页
第六章 Gmdof1.4 基因的功能分析第125-134页
   ·材料和方法第125-126页
     ·试验材料第125页
     ·试验方法第125-126页
   ·结果分析第126-132页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第126-127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转基因植株第127页
     ·转基因植株的 Southern 杂交验证第127-128页
     ·Gmdof1.4 基因表达对氮利用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28-129页
     ·Gmdof1.4 基因表达的低氮响应第129-130页
     ·Gmdof1.4 基因表达对植株生长及氮同化的影响第130-132页
   ·讨论与结论第132-134页
全文结论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6页
附录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作者简历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陆地棉开花相关基因GhMADS22/23/29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下一篇:谷子半显性矮秆基因SiDw1的图位克隆及形成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