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 ·归纳与综合分析法 | 第19页 |
| ·理论分析法 | 第19页 |
| ·逻辑思维方法 | 第19页 |
| ·描述性研究法 | 第19页 |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2 本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9页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第20-24页 |
| ·中国传统文化定义 | 第20页 |
|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 | 第20-22页 |
| ·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第22-24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概述 | 第24-26页 |
| ·马克思主义定义 | 第24-25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定义 | 第25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主要特征 | 第25-26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26-28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 第29-38页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所取得的成就 | 第29-33页 |
| ·理论成就 | 第29-32页 |
| ·实践成果 | 第32-33页 |
|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 ·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认识 | 第33-34页 |
| ·民族文化虚无思想长期存在 | 第34-35页 |
| ·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难以消除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 | 第38-52页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第38-40页 |
|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第38-39页 |
|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第39页 |
|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9-40页 |
| ·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0页 |
| ·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经、传统文化为纬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 | 第40-43页 |
|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二者融合 | 第40-41页 |
| ·创新地继承马克思主义 | 第41-42页 |
| ·全面地看待传统文化 | 第42-43页 |
| ·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内容层而融合 | 第43-47页 |
| ·在共同理想方面实现二者融合 | 第43-44页 |
| ·在道德建设方面实现二者融合 | 第44页 |
| ·在人的发展方面实现二者融合 | 第44-46页 |
| ·在生态观方面实现二者融合 | 第46-47页 |
| ·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形式层面融合 | 第47-51页 |
| ·注重家庭教育的熏陶 | 第47-48页 |
| ·创新学校教育教学形式 | 第48-49页 |
| ·形成推动二者融合的社会舆论氛围 | 第49-50页 |
| ·在知行统一中推动二者融合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