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事审限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9-19页 |
一、民事审限制度概述 | 第9-11页 |
(一) 民事审限制度的概念 | 第9页 |
(二) 民事审限制度的性质 | 第9-10页 |
(三) 民事审限制度的规范对象 | 第10-11页 |
二、民事审限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1-16页 |
(一) 中国古代审限制度的发展 | 第11-13页 |
(二) 近现代民事审限制度的发展 | 第13-16页 |
三、民事审限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6-19页 |
(一)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第16-17页 |
(二) 实现诉讼公正 | 第17页 |
(三) 追求诉讼效率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的“存”与“废”之争 | 第19-24页 |
一、民事审限制度的“存” | 第19-20页 |
二、民事审限制度的“废” | 第20-21页 |
三、民事审限制度“存”与“废”之评析 | 第21-24页 |
(一) 审限制度的历史存在性 | 第21页 |
(二) 审限制度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 第21-22页 |
(三) 废除审限制度的负面影响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的现状考察及原因分析 | 第24-36页 |
一、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4-26页 |
(一) 一审审限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24页 |
(二) 审限的计算与排除 | 第24-25页 |
(三) 审限中的警示、催办、通报制度 | 第25-26页 |
二、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的司法现状 | 第26-28页 |
(一) 不同程序的民事案件审限内结案率高低不一 | 第26-27页 |
(二) 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限期存在差异 | 第27-28页 |
三、我国民事审限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6页 |
(一) 我国民事审限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二) 我国民事审限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的思考 | 第36-45页 |
一、完善民事审限制度立法上的思考 | 第36-40页 |
(一) 具体规定审限延长的理由 | 第36页 |
(二) 审限规定期限整体不变,调整个别类型案件的审理期限 | 第36-37页 |
(三) 增加涉外审限的相关规定 | 第37页 |
(四) 建立当事人审限异议制度 | 第37-38页 |
(五) 完善审前准备程序 | 第38-39页 |
(六)明确规定审判人员违反审限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 第39-40页 |
二、完善民事审限制度司法上的思考 | 第40-45页 |
(一) 更新司法观念 | 第40页 |
(二) 提高审判人员的审限意识和业务素质 | 第40-41页 |
(三) 确立集中审理原则 | 第41页 |
(四) 建立审限制度监督制约机制 | 第41-43页 |
(五) 严格审判流程管理制度 | 第43-44页 |
(六)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