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屈复与《楚辞新注》 | 第15-26页 |
第一节 清前、中期楚辞学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一、宋学者之注楚辞 | 第16-17页 |
二、汉学者之注楚辞 | 第17-18页 |
三、文脉者之注楚辞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屈复及其主要作品 | 第20-26页 |
一、屈复生平 | 第20-22页 |
二、屈复主要作品 | 第22-23页 |
三、《楚辞新注》创作动机、版本及体例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楚辞新注》的注疏特点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博采众说,自疏新意 | 第26-31页 |
一、博采众说 | 第26-28页 |
二、自疏新意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不拘训诂,以注载情 | 第31-34页 |
一、不拘训诂,注评简约精炼 | 第31-33页 |
二、四六句为主,以注载情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注重“知人论世”的注疏方法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楚辞新注》对楚辞内容之考察 | 第37-55页 |
第一节 作品论 | 第37-48页 |
一、作品之考证 | 第37-42页 |
二、作品之评价 | 第42-45页 |
三、《天问》之错简整理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屈原论 | 第48-55页 |
一、对屈原人格及思想评价 | 第48-51页 |
二、对屈原自沉之看法 | 第51-55页 |
第四章 《楚辞新注》对楚辞艺术特色之考察 | 第55-71页 |
第一节 楚辞与寄托手法 | 第55-62页 |
一、“寄托”与“比兴” | 第55-59页 |
二、《楚辞》注疏中的“寄托”手法 | 第59-62页 |
第二节 楚辞之章法结构 | 第62-71页 |
一、楚辞结构之划分——以《离骚》为例 | 第62-67页 |
二、行文脉络之梳理 | 第67-71页 |
第五章 《楚辞新注》在后世的文学接受情况、价值及不足 | 第71-79页 |
第一节 《楚辞新注》在后世的文学接受情况 | 第71-77页 |
一、《楚辞新注》在清中、晚期的文学接受情况 | 第71-72页 |
二、《楚辞新注》在近现代的文学接受情况 | 第72-77页 |
第二节 《楚辞新注》的价值及不足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