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16页 |
第一章 顾镇与《虞东学诗》 | 第16-29页 |
第一节 顾镇其人考证 | 第16-21页 |
一、顾镇家世考证 | 第17-18页 |
二、顾镇生平考证 | 第18-19页 |
三、顾镇交游考证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顾镇著述考证 | 第21-25页 |
一、《虞东学诗》十二卷、卷首一卷 | 第21-22页 |
二、《虞东先生文录》八卷 | 第22页 |
三、《虞东文钞》四卷、《虞东诗钞》三卷、《虞东应制诗》一卷 | 第22-23页 |
四、《明文观》二百一十六卷、《补遗》四卷 | 第23-24页 |
五、《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三卷 | 第24页 |
六、《支溪小志》四卷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虞东学诗》概考 | 第25-29页 |
一、《虞东学诗》成书过程 | 第25-26页 |
二、《虞东学诗》版本 | 第26-28页 |
三、《虞东学诗》体例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顾镇治《诗》的诗学背景与思想 | 第29-38页 |
第一节 顾镇治《诗》的诗学背景 | 第29-32页 |
一、清代经学发展分期概说 | 第29-30页 |
二、《虞东学诗》所处诗学背景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顾镇治《诗》的诗学思想 | 第32-38页 |
一、顾镇具体诗学思想 | 第32-36页 |
二、顾镇诗学思想总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虞东学诗》文献学研究(上)——引书篇 | 第38-53页 |
第一节 《虞东学诗》征引书目分类 | 第38-44页 |
一、经部 | 第38-41页 |
二、史部 | 第41-42页 |
三、子部 | 第42-43页 |
四、集部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虞东学诗》引书特点考 | 第44-49页 |
一、引书范围广博而有所偏重 | 第44-45页 |
二、引书标明出处而体例不一 | 第45-46页 |
三、引书方式多样而间有误引 | 第46-48页 |
四、引书原则明确而略有违异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由《虞东学诗》引书看顾镇学术组成 | 第49-53页 |
一、家学 | 第49-50页 |
二、师学 | 第50-51页 |
三、友人之学 | 第51页 |
四、同代其他学者之学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虞东学诗》文献学研究(下)——考证篇 | 第53-71页 |
第一节 《虞东学诗》对《诗经》音韵的考证 | 第53-59页 |
一、《虞东学诗》体现的顾镇音韵学思想 | 第53-56页 |
二、《虞东学诗》对《诗经》音韵考证释例 | 第56-59页 |
第二节 《虞东学诗》对《诗经》训诂的考证 | 第59-64页 |
一、据古训 | 第59-60页 |
二、破假借 | 第60-61页 |
三、辨字形 | 第61-62页 |
四、考异文 | 第62页 |
五、通语法 | 第62-63页 |
六、审文例 | 第63页 |
七、因声求义 | 第63-64页 |
第三节 《虞东学诗》对《诗经》名物的考证 | 第64-71页 |
一、自然名物 | 第64-68页 |
二、人工名物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