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及其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金融服务效率的含义 | 第18页 |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涵义 | 第18-20页 |
·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金融效率论 | 第20-21页 |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4-26页 |
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41页 |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26-36页 |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及现状 | 第26-29页 |
·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数量 | 第29-30页 |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 | 第30-31页 |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 第31-33页 |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指标设立 | 第36-40页 |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投入指标设立 | 第36页 |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产入指标设立 | 第36-40页 |
·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体系的建立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41-56页 |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1-44页 |
·投入指标 | 第41-42页 |
·产出指标 | 第42-44页 |
·效率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 第44-51页 |
·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48页 |
·效率评价结果 | 第48-51页 |
·效率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基于投入角度下的数据分析 | 第51页 |
·基于产出角度下的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横向时间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纵向地域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对策 | 第56-64页 |
·积极开拓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 第56-57页 |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 | 第56页 |
·区别对待农村金融服务地域差异 | 第56页 |
·划分农村金融服务的经营阶段性差异 | 第56-57页 |
·加大农村金融人力资源投入 | 第57-58页 |
·提高农村金融人员的素质 | 第57页 |
·增加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密度 | 第57-58页 |
·农村金融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 | 第58页 |
·合理配置农村金融存贷款业务 | 第58-60页 |
·构建资金循环的财政投入机制 | 第58-59页 |
·构建资金循环的信贷投入机制 | 第59-60页 |
·构建资金循环的导向激励机制 | 第60页 |
·有效调控农村金融贷款利率 | 第60-61页 |
·定价反映高成本高风险 | 第61页 |
·动态管理多层利率 | 第61页 |
·正确认识农民的信用风险 | 第61页 |
·创新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种类 | 第61-63页 |
·努力发挥各地区的新型农村的灵活性 | 第62页 |
·正确把握好农村金融的适应性 | 第62页 |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 第62页 |
·创新贷款方式扩大担保范围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