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生态足迹理论简述 | 第10-16页 |
| ·生态足迹的定义 | 第10-12页 |
|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简介 | 第12-13页 |
| ·生态足迹模型主要参数的含义 | 第13-15页 |
| ·生态足迹分析指标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 ·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 ·生态足迹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 ·国内生态足迹综合法的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2章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3章 综合法模型数据来源分析与参数计算 | 第24-38页 |
|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 第24-31页 |
| ·土地面积数据来源分析 | 第24-26页 |
| ·土地类型调整方案 | 第26-31页 |
| ·产量因子计算方案 | 第31-32页 |
| ·全球平均生产力 | 第32-33页 |
| ·其他参数取值建议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 第4章 扬州市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 第38-61页 |
| ·区域概况 | 第38页 |
| ·数据来源与细节处理 | 第38-46页 |
| ·扬州市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38-40页 |
| ·扬州市各类土地产量因子 | 第40-42页 |
| ·其他模型参数 | 第42-46页 |
| ·扬州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46-49页 |
| ·不同数据来源和参数计算方法对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49-53页 |
| ·不同土地面积调整下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产量因子计算方法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均衡因子取值对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51页 |
| ·不同全球平均生产能力取值对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建设用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不同取值对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扬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 第53-59页 |
| ·扬州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53-55页 |
| ·扬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 第55-56页 |
| ·扬州市生态超载和生态赤字分析 | 第56-57页 |
| ·其他分析指标情况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扬州市生态足迹与其他区域比较 | 第61-69页 |
| ·江苏省生态足迹计算 | 第61-66页 |
| ·模型参数及数据来源 | 第61-64页 |
| ·江苏省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64-66页 |
| ·扬州市与江苏、中国、全球人均生态足迹比较 | 第66-68页 |
| ·各地生态足迹总体情况比较 | 第66页 |
| ·各地生态足迹指数比较 | 第66-67页 |
| ·各地生态压力指数比较 | 第67页 |
| ·万元GDP比较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结论与特色 | 第69-71页 |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 ·本文特色 | 第70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目录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