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诉前调解的基本理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诉前调解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法规中涉及诉前调解的规定 | 第12页 |
第三节 诉前调解与相似概念的辨析 | 第12-16页 |
一、 与人民调解的辨析 | 第12-13页 |
二、 与诉讼调解的辨析 | 第13-14页 |
三、 与司法 ADR 的辨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诉前调解的初步尝试及评析 | 第16-26页 |
第一节 上海地区诉前调解的初步尝试 | 第16-22页 |
一、 长宁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窗口” | 第16-17页 |
二、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前调解 | 第17-19页 |
三、 松江区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调解 | 第19-20页 |
四、 上述法院诉前调解的比较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我国诉前调解的初步尝试的成果 | 第22-23页 |
一、 方便了诉讼,减轻了当事人讼累 | 第22页 |
二、 分流案件,促进了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 第22-23页 |
三、 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 第23页 |
第三节 我国诉前调解初步尝试的不足之处 | 第23-26页 |
一、 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各地做法不统一,做法混乱 | 第23-24页 |
二、 任意启动违背了调解自愿合法原则,可能损害当事人的诉权 | 第24页 |
三、 各地诉前调解的适用范围冲突 | 第24-25页 |
四、 诉前调解机制的权威性尚未树立,部分人群不理解和抵制 | 第25页 |
五、 诉前调解机制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法律效力方面存在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境外相关制度的简介及借鉴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境外相关制度的简介 | 第26-28页 |
一、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 第26页 |
二、 日本的调停制度 | 第26-27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制度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境外相关制度的借鉴 | 第28-31页 |
一、 诉前调解的原则 | 第28-29页 |
二、 诉前调解的范围 | 第29-30页 |
三、 诉前调解的程序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诉前调解的制度化构建 | 第31-37页 |
第一节 诉前调解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一、 调审分离原则 | 第31页 |
二、 成本节约原则 | 第31页 |
三、 保密原则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诉前调解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32-37页 |
一、 诉前调解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二、 诉前调解人员及机构设置 | 第33-34页 |
三、 诉前调解的启动 | 第34-35页 |
四、 诉前调解具体程序设置 | 第35页 |
五、 诉前调解协议的效力 | 第35-36页 |
六、 诉前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 | 第36页 |
七、 诉前调解的费用、期限和救济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