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构成与认定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概述 | 第11-13页 |
1.1.1 商标惩罚性赔偿的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3页 |
1.2 国外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13-15页 |
1.2.1 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制度 | 第13-14页 |
1.2.2 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制度 | 第14-15页 |
1.3 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 | 第15-17页 |
1.3.1 我国商标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 | 第15-16页 |
1.3.2 我国商标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构成 | 第18-28页 |
2.1 对于恶意的理解和认定 | 第18-23页 |
2.1.1 恶意在法律中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2 恶意含义的学术观点 | 第19-20页 |
2.1.3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中“恶意”的认定 | 第20-23页 |
2.2 对情节严重的理解和认定 | 第23-26页 |
2.2.1 情节严重的学术观点之争 | 第24-25页 |
2.2.2 情节严重认定的客观化 | 第25-26页 |
2.3 恶意与情节严重的关系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基数的确定 | 第28-39页 |
3.1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基数概述 | 第28-29页 |
3.1.1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基数的确定顺序 | 第28页 |
3.1.2 赔偿基数按顺序确定的特点 | 第28-29页 |
3.2 商标专用权人的实际损失 | 第29-33页 |
3.2.1 确定实际损失的理论观点 | 第30页 |
3.2.2 实际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2.3 实际损失的赔偿范围 | 第31-32页 |
3.2.4 实际损失的常规确定方法 | 第32页 |
3.2.5 特殊商标侵权下实际损失的确定 | 第32页 |
3.2.6 实际损失小于侵权获利 | 第32-33页 |
3.2.7 确定实际损失的举证问题 | 第33页 |
3.3 侵权人所获得的利益 | 第33-36页 |
3.3.1 商标侵权获利概述 | 第33-34页 |
3.3.2 商标侵权获利确定的理论观点 | 第34-35页 |
3.3.3 商标侵权获利的具体确定 | 第35-36页 |
3.4 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 | 第36-38页 |
3.4.1 合理倍数与惩罚性赔偿 | 第36-37页 |
3.4.2 许可使用费的确定 | 第37-38页 |
3.4.3 合理倍数的确定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限度 | 第39-44页 |
4.1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限度概述 | 第39-41页 |
4.1.1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限度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4.1.2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限度的模式 | 第40页 |
4.1.3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限度与自由裁量权 | 第40-41页 |
4.2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上限问题 | 第41-42页 |
4.2.1 设定上限的理论争议 | 第41-42页 |
4.2.2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上限 | 第42页 |
4.3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下限问题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48-49页 |
附件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