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第一章 产酶溶杆菌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 产酶溶杆菌(L.enzymogenes)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2 溶杆菌的拮抗及生防机理 | 第13-16页 |
·胞外酶 | 第13-15页 |
·次生代谢 | 第15-16页 |
3 诱导抗性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细菌的群体感应与群体行为 | 第18-29页 |
1 原核生物群体感应的发现及主要类型 | 第18-29页 |
·依赖AHLS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9页 |
·依赖AI-2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9-20页 |
·依赖DSF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20-23页 |
·DSF对第二信使cyclic di-GMP的调控 | 第23-29页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29-80页 |
第一章 产酶溶杆菌rpfF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30-70页 |
摘要 | 第30页 |
ABSTRACT | 第30-3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2-37页 |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32-34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4-35页 |
·培养基 | 第35-37页 |
·酶、抗生素、试剂盒和化学试剂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51页 |
·DNA操作体系及程序 | 第37-38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rpfF和Lyseg1000036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40页 |
·质粒的提取与酶切验证 | 第40-41页 |
·Lysobacter enzymogenes电转化及缺失突变体的筛选 | 第41-42页 |
·Southern Blot验证 | 第42-45页 |
·rpfF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45页 |
·Xcc△rpfF的rpfFLys互补菌株和空载体的构建 | 第45页 |
·rpfF基因是不是一个合成酶证明 | 第45-46页 |
·对腐霉的拮抗 | 第46-47页 |
·重要此生代谢产物WAP的提取 | 第47页 |
·对马铃薯环腐病拮抗 | 第47页 |
·对紫外光的耐受力 | 第47-48页 |
·EPS产生能力观察 | 第48页 |
·滑动性观察 | 第48页 |
·四种胞外酶检测 | 第48-49页 |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反转录PCR | 第49-51页 |
·rpfF基因的基因芯片分析 | 第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1-67页 |
·L.enzymobacter中rpf基因簇同族体的鉴定 | 第51-52页 |
·重组自杀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52-53页 |
·rpfF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53-55页 |
·rpfF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互补菌株构建 | 第55-57页 |
·Xcc△rpfF的rpfFLys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7页 |
·rpfFLys可以恢复Xcc△rpfF蛋白酶产生能力 | 第57-58页 |
·rpfFLys突变降低了DSF产生能力 | 第58-59页 |
·rpfF基因突变对降低了HSAF的产量 | 第59-61页 |
·rpfF基因突变降低了WAP的产量,从而降低了对马铃薯环腐病的拮抗活性 | 第61-62页 |
·对紫外光的耐受力 | 第62-63页 |
·rpfF基因突变降低了胞外多糖EPS的产量 | 第63-64页 |
·rpfF基因突变提高了菌株的滑动性 | 第64-65页 |
·四种胞外酶检测 | 第65-66页 |
·基因芯片结果 | 第66-67页 |
4 讨论 | 第67-70页 |
第二章 产酶溶杆菌rpfG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70-80页 |
摘要 | 第70页 |
ABSTRACT | 第70-7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2-73页 |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72-73页 |
·引物 | 第73页 |
2 方法 | 第73-74页 |
·产酶溶杆菌中rpfG基因的克隆 | 第73页 |
·rpfG突变体的构建及验证 | 第73-74页 |
·HSAF的提取以及其对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拮抗活性 | 第74页 |
·PKS-NRPS表达量的实时定量PCR | 第74页 |
·胞外多糖与滑行能力观察 | 第74页 |
·四种胞外酶检测 | 第74页 |
3 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rpfG基因的克隆 | 第74-75页 |
·rpfG基因的敲除验证 | 第75-76页 |
·rpfG突变降低了菌株OH11对腐霉的拮抗活性 | 第76页 |
·rpfG突变降低了HSAF关键基因的表达量 | 第76-77页 |
·rpfG突变降低了菌株OH11的胞外多糖产生能力,提高了滑动能力 | 第77-78页 |
·rpfG突变不改变胞外酶的产生能力 | 第78页 |
4 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附录 | 第92-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