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1.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9-28页 |
|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分布概况 | 第9-10页 |
|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症状表现 | 第10-11页 |
| ·寄主范围 | 第11-12页 |
| ·传播介体与传播途径 | 第12页 |
|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病的防治 | 第12-13页 |
| ·RRSV 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 ·RRSV 的结构和基因组 | 第13-17页 |
| ·水稻缺磷症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水稻缺磷症的症状表现 | 第17页 |
| ·水稻对低磷诱导 | 第17-18页 |
| ·磷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 | 第21-25页 |
| ·水稻遗传转化的历史和现状 | 第21-23页 |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机理 | 第23-24页 |
| ·转基因水稻的应用 | 第24-25页 |
| ·Micro RNA 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Micro RNA 的发现 | 第25页 |
| ·Micro RNA 生物学功能 | 第25-26页 |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RRSV 发病植株与健康植株的磷含量测定 | 第28-36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植物和动物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用具 | 第28页 |
| ·试剂和溶液 | 第28-29页 |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 ·本实验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 第29-31页 |
| ·获得毒株 | 第29页 |
| ·硫酸-过氧化氢法提取水稻总磷 | 第29-3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荧光定量检测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量 | 第36-43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 ·方法 | 第37-3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 Os-MiR399 的遗传转化 | 第43-55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EHA105 | 第45-46页 |
| ·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EHA105 的鉴定方法 | 第46-4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47-4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Os-MiR399 序列对比和进化树构建 | 第48-50页 |
| ·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EHA105 的鉴定 | 第50页 |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0-5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RRSV 植株与健康植株的磷含量测定研究 | 第55-56页 |
|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实验验证 RRSV 对水稻代谢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附录 1. 转基因培养基的配方 | 第65-68页 |
| 附录 2. 缩略语及含义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