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 创新点 | 第16页 |
2. 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一、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基础 | 第17-23页 |
(一) 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1. 危机 | 第17-18页 |
2. 公共危机 | 第18-19页 |
3. 应急管理 | 第19-20页 |
4. 中国政府 | 第20页 |
(二) 政府作为应急管理首要主体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 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1页 |
3. 协同理论 | 第21-23页 |
二、转型期中国的公共危机形态及其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一) 转型期中国的公共危机形态 | 第23-24页 |
1. 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可能发生公共危机 | 第23页 |
2. 公共危机事件规模趋大、发生次数趋多 | 第23页 |
3. 危机波及范围更广 | 第23-24页 |
4. 公共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 | 第24页 |
(二) 经济社会转型期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三、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及其关系 | 第27-35页 |
(一) 政府是应急管理的首要主体 | 第27-29页 |
1. 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的本质要求 | 第28页 |
2. 应急管理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 | 第28页 |
3. 公共利益至上是政府应急管理的理念 | 第28页 |
4. 政府具备应急管理的能力 | 第28-29页 |
(二) 应急管理中的其他参与主体 | 第29-31页 |
1. 社会组织 | 第29-30页 |
2. 企业 | 第30页 |
3. 公民 | 第30-31页 |
4. 媒体 | 第31页 |
(三) 应急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主体的关系 | 第31-35页 |
1.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 第32页 |
2.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第32页 |
3. 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 第32-33页 |
4. 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 第33-35页 |
四、当前中国应急管理中政府的主体行为分析 | 第35-43页 |
(一) 一案三制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第35-39页 |
1. 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预案建设 | 第35-36页 |
2. 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体制建设 | 第36-37页 |
3. 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机制建设 | 第37-38页 |
4. 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法制建设 | 第38-39页 |
(二) 政府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 第39-42页 |
1. 横向部门划分 | 第39-40页 |
2. 纵向层级划分 | 第40-41页 |
3. 议事协调 | 第41-42页 |
(三) 政府积极组织应急救援和灾害重建情况——以汶川地震为例 | 第42-43页 |
五、中国政府作为主体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3-51页 |
(一) 法制缺失 | 第43-44页 |
(二) 应急管理各参与主体难以协同应对公共危机 | 第44-46页 |
1. 政府内部协同 | 第44-45页 |
2. 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之间的协同 | 第45-46页 |
(三) 缺乏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 | 第46-47页 |
(四) 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差,全民危机应对意识教育缺失 | 第47-49页 |
1.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2.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 第48页 |
3. 公民缺乏公共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 第48-49页 |
(五)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49-51页 |
1. 应急管理信息不公开 | 第49-50页 |
2. 政府与媒体不能良性互动 | 第50-51页 |
六、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 第51-58页 |
(一)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第51-52页 |
1. 从立法视角,要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第51-52页 |
2. 从执法视角,要提高应急管理法律的执行力 | 第52页 |
3. 从司法角度,确保司法公正、独立 | 第52页 |
(二) 建立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 第52-54页 |
1. 通过法律保障多元主体的参与 | 第53页 |
2. 建立多主体协同的组织机构 | 第53页 |
3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 第53-54页 |
4. 建立多元主体合作的资源整合机制 | 第54页 |
(三) 建立应急管理机构 | 第54-55页 |
1. 中央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 第54-55页 |
2. 地方政府要建立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中枢 | 第55页 |
(四) 进行全民应对危机意识教育,增强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 | 第55-56页 |
1. 将危机应对纳入学校教育 | 第55页 |
2. 加大社会宣传 | 第55-56页 |
3. 开展模拟训练 | 第56页 |
(五) 建立应急信息管理机制 | 第56-58页 |
1. 建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 第56-57页 |
2. 建立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