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第13-17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 扶贫开发中政府行为的理论阐释 | 第15-17页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8页 |
2. 文章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效 | 第19-25页 |
(一) 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的历程 | 第19-22页 |
1. 第一阶段:“输血式”扶贫(1986年——1993年) | 第19-20页 |
2. 第二阶段:“三七”扶贫攻坚(1994年——2000年) | 第20页 |
3. 第三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2001年至今) | 第20-22页 |
(二) 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的成效 | 第22-25页 |
1.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 第22页 |
2. 农牧民家庭收支状况大有改观 | 第22-24页 |
3. 经济取得较快发展,12个旗县摘掉“国贫县”帽子 | 第24-25页 |
二、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的政府行为分析: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25-38页 |
(一) 主要特点 | 第26-34页 |
1. 政府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政治承诺 | 第26页 |
2. “自上而下”的高度政府动员 | 第26-28页 |
3. 政府是农牧区扶贫制度和政策的最大供给者 | 第28页 |
4. 政府是扶贫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和分配者 | 第28-29页 |
5. 以经济发展缓解贫困 | 第29-30页 |
6. 扶贫开发的府际协调作用明显 | 第30-33页 |
7. 开发式推进与分类扶持并重 | 第33-34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1. 政府扶贫开发的干预效果不断下降 | 第34页 |
2. 扶贫资源配置过分强调和依赖政府的作用 | 第34页 |
3. 政府扶贫开发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4. 政府扶贫资金与项目管理低效率 | 第35-36页 |
5. 政府“缺位”、“越位”导致NGO和贫困人口参与不足 | 第36-38页 |
三、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政府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38-42页 |
(一) 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面临新的困难 | 第38-40页 |
1. 农牧区扶贫形势不容乐观 | 第38-40页 |
2. 农牧民增收手段薄弱,多种收入差距并存 | 第40页 |
(二) 政府在扶贫理念上的偏差与模糊 | 第40-41页 |
(三) 政府扶贫行为法制化程度低 | 第41页 |
(四) 政府自利性易导致扶贫资源分配扭曲 | 第41-42页 |
(五) 政府扶贫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42页 |
四、内蒙古农牧区扶贫开发政府行为的改进与完善 | 第42-54页 |
(一) 更新政府扶贫开发的理念 | 第43-44页 |
1.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从以经济扶助为主到以能力扶助为主的转变 | 第43页 |
2. 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贫困农牧区生态环境 | 第43-44页 |
3.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44页 |
(二)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农牧区扶贫中的政府行为 | 第44-45页 |
(三) 创新政府扶贫开发运行机制 | 第45-48页 |
1. 建立民主科学的扶贫决策机制 | 第45页 |
2. 创新政府扶贫组织运行机制 | 第45-46页 |
3. 增强扶贫开发瞄准机制的针对性 | 第46页 |
4. 加强扶贫资源传递路径的创新 | 第46-47页 |
5. 建立合理与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47页 |
6. 构建农牧区社会保障长效机制 | 第47-48页 |
(四) 加强政府扶贫资金管理和监督 | 第48-51页 |
1.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强化信贷、金融部门的扶贫参与 | 第49-50页 |
2. 建立多元化的扶贫开发融资渠道 | 第50页 |
3. 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 | 第50-51页 |
4. 提高扶贫资金审计力度 | 第51页 |
(五) 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 第51-54页 |
1. 动员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构建多元互动的农牧区扶贫开发组织体系 | 第51-52页 |
2. 推进参与式扶贫,增强农牧民贫困群体自主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