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9-11页 |
(三) 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1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1-12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要义 | 第12-21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 | 第12-14页 |
1. 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 | 第14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要素及特征 | 第14-16页 |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要素 | 第14-15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机制及相互关系 | 第16-21页 |
1. 认知接受机制 | 第17-18页 |
2. 情感调节机制 | 第18页 |
3. 信念导向机制 | 第18-19页 |
4. 践行强化机制 | 第19-20页 |
5.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机制的内在统一性 | 第20-21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的现实障碍 | 第21-26页 |
(一) 认知认同障碍 | 第21-22页 |
1. 认同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知 | 第21-22页 |
2. 认同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知肤浅 | 第22页 |
(二) 情感认同障碍 | 第22-24页 |
1. 认同主体对教育者的情感障碍 | 第22-23页 |
2. 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情感障碍 | 第23-24页 |
(三) 价值认同障碍 | 第24-25页 |
1. 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漫不经心心理 | 第24页 |
2. 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疑虑 | 第24-25页 |
(四) 行为认同障碍 | 第25-26页 |
1. 认同结果中出现知行分离的状况 | 第25-26页 |
2. 认同主体行为意志不坚定 | 第26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现实障碍的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一) 认同主体心理发展不成熟 | 第26-29页 |
1. 认知能力不足 | 第26-27页 |
2. 负性情感的干扰 | 第27-28页 |
3. 价值信念不坚定 | 第28页 |
4. 意志品质匮乏 | 第28-29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人格魅力和与大学生的心理互动 | 第29-30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 | 第30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新和运用不够 | 第30-31页 |
(五) 不良认同环境的影响 | 第31-33页 |
1.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1页 |
2. 不良学校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2-33页 |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的路径探析 | 第33-43页 |
(一) 增强认同主体的积极认同 | 第33-35页 |
1. 培养认同主体理性反思的能力 | 第33页 |
2. 关注认同主体的个人需要 | 第33-34页 |
3. 引导认同主体主动体验教育情境 | 第34-35页 |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 第35-37页 |
1. 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 第35-36页 |
2. 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第36-37页 |
(三) 深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7-38页 |
1. 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传播 | 第37页 |
2.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 第37-38页 |
(四)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 第38-40页 |
1. 注重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 第38-39页 |
2. 开发实践资源、丰富教育方式 | 第39页 |
3. 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衔接 | 第39-40页 |
(五) 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良好环境 | 第40-43页 |
1. 优化社会环境 | 第40-41页 |
2. 优化学校环境 | 第41-42页 |
3. 优化家庭环境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