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 农残留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2 农药在水稻上分布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3 稻田常用农药背景调查 | 第17页 |
4 毒死蜱、三唑酮和丁草胺在水稻上残留的相关研究 | 第17-23页 |
·毒死蜱在水稻上残留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毒死蜱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毒死蜱稻田环境行为研究 | 第19页 |
·三唑酮在水稻上残留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三唑酮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20页 |
·三唑酮稻田环境行为研究 | 第20-21页 |
·丁草胺在水稻上残留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丁草胺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丁草胺稻田环境行为研究 | 第23页 |
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毒死蜱、三唑酮和丁草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25-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试剂 | 第25页 |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6页 |
·样品的提取及净化方法 | 第26-27页 |
·色谱检测条件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方法回收率的计算 | 第27页 |
·农药残留量的计算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方法灵敏度 | 第29-30页 |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30-33页 |
·谱图 | 第33-37页 |
3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毒死蜱等三种农药在水稻植株中的吸收、迁移及分布 | 第3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药剂与试剂 | 第39-40页 |
·水稻培养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供试材料 | 第41-42页 |
·实验设计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水培试验 | 第42-43页 |
·土培试验 | 第43页 |
·分析条件 | 第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毒死蜱在水稻及其水培、土培环境中的吸收、分布和迁移试验结果 | 第44-47页 |
·三唑酮在水稻及其水培、土培环境中的吸收、分布和迁移试验结果 | 第47-50页 |
·丁草胺在水稻及其水培、土培环境中的吸收、分布和迁移试验结果 | 第50-53页 |
3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毒死蜱等三种农药在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药剂与试剂 | 第55页 |
·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供试材料 | 第56页 |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页 |
·分析条件 | 第57页 |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毒死蜱在水稻及其土培环境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三唑酮在水稻及其土培环境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丁草胺在水稻及其土培环境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59页 |
3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环境因子模拟降解试验 | 第61-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试剂 | 第61页 |
·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供试材料 | 第62页 |
·试验设计 | 第62-64页 |
·水中光解试验 | 第62-63页 |
·土表光解试验 | 第63页 |
·水解试验 | 第63页 |
·土壤降解试验 | 第63-64页 |
·分析条件 | 第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毒死蜱、三唑酮和丁草胺的水中光解试验结果 | 第64-65页 |
·毒死蜱、三唑酮和丁草胺的土表光解试验结果 | 第65-67页 |
·pH7缓冲溶液中水解试验结果 | 第67-68页 |
·土壤降解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1-73页 |
1 结论 | 第71-72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72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