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12页 |
| 摘要 | 第12-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6-35页 |
| ·双生病毒简述 | 第17-23页 |
| ·双生病毒的分类及其基因组结构 | 第18-20页 |
| ·伴随双生病毒侵染的小分子 | 第20-23页 |
| ·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世界性分布与防治 | 第23-27页 |
| ·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及世界性分布 | 第23-26页 |
| ·番茄双生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 第26-27页 |
| ·双生病毒的病原变异与进化研究 | 第27-32页 |
| ·双生病毒的病原变异 | 第27-29页 |
| ·双生病毒的进化 | 第29-32页 |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监测技术 | 第32-35页 |
| ·PCR技术 | 第32页 |
| ·血清学技术 | 第32-33页 |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33页 |
| ·滚环复制技术 | 第33页 |
| ·各种监测技术的比较 | 第33-35页 |
| 2. 我国蔬菜黄化曲叶病病原分析 | 第35-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3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 ·植物总DNA提取和病毒的PCR鉴定 | 第36-37页 |
| ·病毒序列测定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0页 |
| ·田间植物样品的病毒检测 | 第38-45页 |
| ·田间番茄样品症状观察与病毒检测 | 第45-49页 |
| ·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3页 |
| 3. 引发浙江省番茄黄化曲叶病的两种双生病毒寄主范围测定 | 第53-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植物材料 | 第53页 |
| ·病毒材料 | 第53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53-5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 ·植株培养及病毒接种 | 第54页 |
| ·植物总DNA提取和病毒的PCR鉴定 | 第54页 |
| ·病毒序列测定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 ·田间自然寄主范围调查 | 第54-58页 |
| ·人工接种条件下的寄主范围测定 | 第58-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4. 不同番茄品种对5种双生病毒的抗病性鉴定 | 第62-7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 ·植物材料 | 第62页 |
| ·病毒材料 | 第62-63页 |
| ·育苗、移栽及培养 | 第63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63页 |
| ·病毒接种 | 第63页 |
| ·番茄发病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第63-64页 |
| ·植物总DNA提取和病毒的PCR鉴定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 ·番茄品种病情调查 | 第64-66页 |
| ·番茄品种发病症状及病情指数 | 第66-70页 |
| ·种双生病毒对番茄品种侵染效率测定 | 第70-71页 |
| ·讨论 | 第71-73页 |
| 5. 快速检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两种血清学方法建立 | 第73-8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 ·植物和烟粉虱材料 | 第73页 |
| ·病毒材料 | 第73-74页 |
| ·菌株和单抗 | 第7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74页 |
| ·植株培养及病毒接种 | 第74页 |
| ·植物总DNA提取和病毒的PCR鉴定 | 第74页 |
| ·ACP-ELISA | 第74-75页 |
| ·dot-ELISA检测植物和烟粉虱样品 | 第75-76页 |
| ·TBIA检测植物样品 | 第7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 ·单克隆抗体1C4的特异性测定 | 第76-77页 |
| ·单克隆抗体1C4的灵敏度检测 | 第77页 |
| ·Dot-ELSA与TBIA对植物中病原物的检测 | 第77-80页 |
| ·Dot-ELSA对烟粉虱中病原物的检测 | 第80-82页 |
| ·基于dot-ELISA和TBIA技术的试剂盒开发 | 第82-83页 |
| ·讨论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6页 |
| 附录A: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96-98页 |
| 附录B: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98-102页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