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调度多目标决策与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 ·中长期径流预报 | 第18-22页 |
| ·水库调度多目标优化决策 | 第22-27页 |
| ·水库调度风险分析 | 第27-3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0-3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0-32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2-34页 |
| 第2章 基于不确定理论的水库调度风险分析方法 | 第34-51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传统水库调度风险分析方法 | 第34-43页 |
| ·入库径流系列的随机模拟 | 第35-40页 |
| ·常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 ·不确定理论与水库调度风险分析 | 第43-49页 |
| ·基本公理 | 第43-44页 |
| ·水库调度风险分析 | 第44-46页 |
| ·基于不确定模拟与遗传算法的求解技术 | 第46-47页 |
| ·算例实现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3章 水库中长期径流预报的递阶结构组合模型 | 第51-67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组合预报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2-54页 |
| ·中长期径流组合预报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3-54页 |
| ·单一预报模型及预报结果的前期预处理 | 第54-55页 |
| ·基于预测有效度的模型筛选 | 第54-55页 |
| ·预报结果的互补性分析 | 第55页 |
| ·中长期径流预报的递阶结构组合模型 | 第55-59页 |
| ·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 ·各单一模型权重的确定 | 第56-57页 |
| ·基于递阶结构组合模型的径流预报流程 | 第57-59页 |
| ·算例研究 | 第59-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4章 水电站水库发电调度随机模糊风险分析 | 第67-79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基于组合预报的水库发电优化调度模型 | 第67-71页 |
| ·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的目的、目标与准则 | 第67-68页 |
| ·预报优化调度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 ·模型求解 | 第69-71页 |
| ·水电站水库预报发电调度随机模糊风险分析 | 第71-74页 |
| ·随机模糊风险分析 | 第72-73页 |
| ·预报发电调度随机模糊风险分析总体流程 | 第73-74页 |
| ·算例研究 | 第74-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5章 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 | 第79-98页 |
| ·引言 | 第79-80页 |
| ·梯级水库系统特点、调度要求及主要风险因子 | 第80-82页 |
| ·系统特点 | 第80-81页 |
| ·多目标联合调度要求 | 第81-82页 |
| ·主要风险因子 | 第82页 |
| ·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 | 第82-85页 |
| ·机会约束规划 | 第83页 |
| ·多目标风险决策数学模型 | 第83-85页 |
| ·基于混合智能算法的模型求解 | 第85-93页 |
| ·入库径流的随机模拟 | 第85-88页 |
| ·算法实现 | 第88-93页 |
| ·算例研究 | 第93-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6章 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综合风险评价 | 第98-113页 |
| ·引言 | 第98-99页 |
| ·梯级水库多目标指标体系 | 第99-103页 |
| ·多目标决策运行指标体系 | 第99-101页 |
| ·多目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1-103页 |
| ·多目标最小风险模型 | 第103-105页 |
| ·基于综合风险值最小的模型方案评价 | 第105-109页 |
| ·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嵌套的方案评价方法 | 第105-107页 |
| ·方案评价 | 第107-108页 |
| ·SVM训练样本数据构造 | 第108-109页 |
| ·算例研究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3-11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3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2-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