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全球银行业在快速发展中稳定性不断下降 | 第15-16页 |
·银行危机愈演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成本不断增加 | 第16-18页 |
·对银行业稳定的研究和监管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银行体系 | 第19-20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 | 第20-22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结构 | 第25-26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6-28页 |
·论文主要创新 | 第26-27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7-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8-49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渊源 | 第28-33页 |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银行功能的理论 | 第28-29页 |
·马克思关于货币、银行及信用的论述 | 第29-30页 |
·凡勃伦的金融不稳定观点 | 第30-31页 |
·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第31-32页 |
·马歇尔关于信用扩张的观点 | 第32-33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33-41页 |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 | 第33-35页 |
·戴梦德和蒂布维格的银行挤兑模型 | 第35-36页 |
·艾伦和盖尔的银行业恐慌模型 | 第36-37页 |
·克瑞格的安全边界说 | 第37-38页 |
·金德尔伯格的金融危机史观 | 第38-40页 |
·信息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 第40-41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 第41-49页 |
·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内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1-43页 |
·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外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3-44页 |
·对银行集中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关系的研究 | 第44-45页 |
·对银行综合化经营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关系的研究 | 第45-46页 |
·对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关系的研究 | 第46页 |
·对银行国际化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关系的研究 | 第46-49页 |
第3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演进历程 | 第49-64页 |
·二战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内生于银行体系并不断发展的阶段 | 第49-53页 |
·二战前的银行体系 | 第49-50页 |
·二战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 第50-53页 |
·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从稳定走向脆弱的阶段 | 第53-55页 |
·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的银行体系 | 第53-54页 |
·二战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 第54-55页 |
·20 世纪后 20 年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快速提高的阶段 | 第55-58页 |
·20 世纪后 20 年的银行体系 | 第55-57页 |
·20 世纪后 20 年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 第57-58页 |
·21 世纪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向新高度发展的阶段 | 第58-64页 |
·21 世纪后的银行体系 | 第58-61页 |
·21 世纪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 第61-64页 |
第4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动因 | 第64-92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动因之一: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 第64-69页 |
·传统的“发起并持有”模式向“发起与分销”模式的转变 | 第64-66页 |
·“发起与分销”模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第66-69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动因之二:银行融资渠道的改变 | 第69-74页 |
·传统融资渠道向新型融资渠道改变 | 第69-70页 |
·新型融资渠道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第70-74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动因之三:银行监管滞后于银行的发展 | 第74-78页 |
·金融创新和银行发展提高了监管的难度 | 第74-75页 |
·资本充足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75-78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没有受到应有的监管 | 第78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动因之四:金融虚拟性的不断提高 | 第78-87页 |
·金融虚拟性的涵义与衡量指标 | 第78-79页 |
·不断提高的金融虚拟性推动了银行体系脆弱性 | 第79-80页 |
·金融虚拟性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80-87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动因之五:支付系统的发展 | 第87-92页 |
·支付系统的复杂系统特征 | 第87-89页 |
·支付系统发展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第89-92页 |
第5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效应 | 第92-103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提升了银行体系内的风险 | 第92-97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加强了银行体系内风险的扩散与传播 | 第92-95页 |
·银行业与金融市场联系的空前提高增大了流动性风险 | 第95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使系统性风险更加凸显 | 第95-97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强化了银行危机的影响 | 第97-99页 |
·市场流动性蒸发成为银行危机重要的传播渠道 | 第97-98页 |
·银行危机的影响范围扩大 | 第98页 |
·银行危机的预测难度加大 | 第98-99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第99-100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弱化了银行安全网的效果 | 第100-103页 |
·银行安全网的构成及其作用 | 第100-101页 |
·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 | 第101-102页 |
·最终贷款人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越来越大 | 第102-103页 |
第6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的极端表现:系统性银行危机 | 第103-118页 |
·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内涵与特征 | 第103-108页 |
·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内涵 | 第103-105页 |
·系统性银行危机的特征 | 第105-108页 |
·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成本 | 第108-110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向系统性银行危机的转变机制 | 第110-114页 |
·早期的转变机制 | 第110-111页 |
·近期的转变机制 | 第111-114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在系统性银行危机中的内生作用:经验分析 | 第114-118页 |
·1995—1996 年墨西哥银行危机 | 第114-115页 |
·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日本银行危机 | 第115-116页 |
·2007—2009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 第116-118页 |
第7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的政策启示 | 第118-130页 |
·增强对银行体系稳定重要性的认识 | 第118页 |
·加强对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 | 第118-124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演进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 | 第118-120页 |
·银行体系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120-121页 |
·加强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合作 | 第121-123页 |
·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 第123-124页 |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微观审慎监管 | 第124-126页 |
·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微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 第124-125页 |
·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微观审慎监管的措施 | 第125-126页 |
·提高银行安全网的有效性 | 第126-130页 |
·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 | 第127-128页 |
·提高最终贷款人制度的有效性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