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共情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视角的发展 | 第10-14页 |
| ·认知视角的共情 | 第10页 |
| ·情绪视角的共情 | 第10-11页 |
| ·认知—情绪相结合的共情视角 | 第11-13页 |
|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共情 | 第13-14页 |
| ·共情的意义 | 第14页 |
| ·疼痛共情 | 第14-20页 |
| ·疼痛共情的定义及功能 | 第14-15页 |
| ·疼痛共情的理论解释 | 第15-20页 |
| ·疼痛共情的研究范式 | 第20页 |
| ·疼痛共情影响因素的神经机制研究 | 第20-26页 |
| ·主体因素影响疼痛共情的研究 | 第21-23页 |
| ·客体因素影响疼痛共情的研究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26-32页 |
| ·问题提出 | 第26-29页 |
|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30-32页 |
| ·理论意义 | 第30页 |
| ·实践意义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客体年龄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研究1) | 第32-46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实验一:静态刺激下客体年龄身份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 第33-41页 |
|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结果 | 第35-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实验二:动态刺激下客体年龄身份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 第41-46页 |
|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 ·研究假设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性别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脑机制(研究2) | 第46-58页 |
| 引言 | 第46-47页 |
| ·实验三:性别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 第47-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结果 | 第48-55页 |
| ·讨论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主体特质焦虑水平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脑机制(研究3) | 第58-68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实验五:特质焦虑水平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 第59-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 ·结果 | 第61-66页 |
| ·讨论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主体的状态性心境变化对疼痛共情的影响与脑机制(研究4) | 第68-78页 |
| 引言 | 第68-69页 |
| ·实验五:主体的心境状态性变化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 第69-7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 ·实验结果 | 第71-76页 |
| ·讨论 | 第76-78页 |
| 第七章 总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 附录 | 第90-94页 |
| 附录一: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 | 第90-92页 |
| 附录二:状态焦虑问卷(SAI) | 第92-93页 |
| 附录三:特质焦虑问卷(TAI) | 第93-9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94-96页 |
| 后记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