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聂荣微陆块构造演化--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4页 |
·概述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4-18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方案 | 第19-20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和主要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0-22页 |
·研究进展和成果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34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28页 |
·羌南-保山板块 | 第24-26页 |
·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 | 第26页 |
·拉萨地块 | 第26-28页 |
·聂荣微陆块地质背景 | 第28-34页 |
·地层 | 第29页 |
·岩浆岩 | 第29-31页 |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第31页 |
·区域构造 | 第31-34页 |
第3章 聂荣微陆块主要岩浆-变质事件 | 第34-50页 |
·基底岩石野外地质特征 | 第34-44页 |
·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36-37页 |
·寒武纪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37-40页 |
·高压麻粒岩的岩石学及变质作用研究 | 第40-44页 |
·中生代岩浆岩地质特征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50页 |
第4章 聂荣微陆块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第50-96页 |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50-57页 |
·样品采集 | 第50-51页 |
·锆石 U-Pb 年龄测试方法 | 第51-56页 |
·锆石 Hf 同位素测试方法 | 第56页 |
·黑云母40Ar-39Ar 年龄测试方法 | 第56-57页 |
·锆石 U-Pb 年代学 | 第57-70页 |
·新元古代岩浆岩锆石 U-Pb 年代学 | 第57-60页 |
·寒武纪岩浆岩锆石 U-Pb 年代学 | 第60-64页 |
·高压麻粒岩包体锆石 U-Pb 年代学 | 第64-67页 |
·中生代岩浆岩锆石 U-Pb 年代学 | 第67-68页 |
·锆石 Hf 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黑云母40Ar-39Ar 热年代学 | 第70-77页 |
·新元古代片麻岩40Ar-39Ar 定年结果 | 第71-73页 |
·寒武纪片麻岩40Ar-39Ar 定年结果 | 第73-75页 |
·中生代岩浆岩40Ar-39Ar 定年结果 | 第75-76页 |
·黑云母40Ar-39Ar 定年的构造意义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96页 |
第5章 聂荣微陆块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96-116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96页 |
·片麻岩原岩属性的地球化学判别 | 第96-97页 |
·新元古代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97-100页 |
·寒武纪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0-103页 |
·高压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6页 |
·小结 | 第106-116页 |
第6章 聂荣微陆块构造-岩浆演化 | 第116-136页 |
·新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全球性超大陆事件的耦合关系 | 第116-121页 |
·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 | 第116-118页 |
·新元古代聂荣微陆块可能与扬子板块更具亲缘性 | 第118-121页 |
·聂荣微陆块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 第121-128页 |
·泛非-早古生代造山运动与冈瓦纳大陆 | 第121-122页 |
·聂荣微陆块基底形成 | 第122-127页 |
·聂荣微陆块奥陶纪-三叠纪构造演化探讨 | 第127-128页 |
·聂荣微陆块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 第128-133页 |
·中、晚三叠世微陆块两侧的班怒洋分支开启 | 第128-129页 |
·早-中侏罗世聂荣微陆块与羌南-保山拼合 | 第129-130页 |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北拉萨地块与聂荣微陆块拼合 | 第130-133页 |
·小结 | 第133-13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59-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