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基于宁国市的调研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引言第10-21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页
     ·研究目的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8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6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7-18页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研究内容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0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0-21页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1-27页
   ·产权理论第21-22页
     ·产权的概念及内涵第21页
     ·产权的基本特征第21-22页
     ·产权的功能第22页
   ·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第22-24页
     ·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第22-23页
     ·制度变迁第23-24页
     ·制度创新第24页
   ·林权基本理论第24-26页
     ·相关概念第24页
     ·林权内涵及其特征第24-26页
   ·公共物品理论第26-27页
3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和述评第27-40页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的历史变迁第27-32页
     ·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3 年)第27页
     ·初级合作化阶段(1953-1956 年)第27-28页
     ·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阶段(1956-1981 年)第28-30页
     ·林业“三定”阶段(1981—1991 年)第30-31页
     ·现代林权发展与探索阶段(1992-2003)第31-32页
   ·建国后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第32-34页
   ·建国后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制度均衡分析第34-36页
     ·土地改革时期——实现了制度的暂时均衡第34-35页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制度极不均衡第35页
     ·林业“三定”和市场化改革时期——制度不均衡向均衡迈进第35-36页
   ·当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6-40页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委托代理关系扭曲第36页
     ·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主体立法上提法不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36-37页
     ·林地处置权和收益权不完整,政府干预过度第37-40页
4 安徽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分析第40-46页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第40-41页
     ·总体目标第40页
     ·基本原则第40-41页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与主要内容第41-42页
     ·林权改革的范围第41页
     ·林权改革的主要内容第41-42页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42-46页
     ·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第42-43页
     ·安徽省集体林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第43-46页
5 田野调查——基于宁国市夏霖村、狮桥村和南极村的农户问卷调查第46-52页
   ·案例村简介及改革背景第46页
     ·夏霖村第46页
     ·狮桥村第46页
     ·南极村第46页
   ·集体林改的方式及成效第46-49页
     ·经济林片区林农营林方式优化,林农收入增加第47-48页
     ·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林农更加惜山第48-49页
     ·干部充分发挥作用,干群关系得到改善第49页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49-52页
     ·经济林采伐指标分配不合理,林农收益受损第49页
     ·林地使用权流转缓慢,林业规模递增效应难以实现第49-50页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权责利关系扭曲第50页
     ·经济林产区森林树种单一,林业自然灾害风险巨大第50页
     ·政府对林业保险支持力度不够,林农参与积极性不高第50-51页
     ·现行法律法规制约了生态公益林流转第51-52页
6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52-56页
   ·结论第52页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第52-56页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林改精神,积极推进林地林木流转第53页
     ·加大林业信贷的政策性扶持力度,保障林业发展的资金需要第53页
     ·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积极引导林农参加森林保险第53-54页
     ·积极开展生态林规模化承包试点,降低管护成本第54页
     ·减免林业税费,加大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第54页
     ·建立乡镇土地法庭,为群众解决林权纠纷提供组织保障第54页
     ·加强林业合作组织建设,降低经营风险第54页
     ·加大对林农的技术培训,有效降低林业自然灾害风险第54-55页
     ·明晰土地征用范围,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第55页
     ·改革林木采伐限额政策,扩大林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长丰县土地整治研究
下一篇:马鞍山市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