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研究概述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我国土地整治地位不断提升 | 第8页 |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实践与比较 | 第10-11页 |
·国外实践 | 第10-11页 |
·我国的实践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3-14页 |
·不足 | 第14页 |
2 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整治的关系研究 | 第14-17页 |
·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土地整治的要求 | 第14-16页 |
·通过土地整治推动城乡间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城乡间交通统筹 | 第14页 |
·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农村耕作环境,促进农民经济增长 | 第14-15页 |
·通过土地整治推动土地要素的城乡间流动 | 第15页 |
·通过土地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5-16页 |
·城乡统筹背景下开展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开展土地整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 第16页 |
·开展土地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16页 |
·开展土地整治是全民参与土地管理的需要 | 第16-17页 |
·土地整治对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7页 |
·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 | 第17页 |
·挖掘农村潜力,促进农民增收 | 第17页 |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 第17页 |
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长丰县土地整治规划成果 | 第17-30页 |
·长丰县自然状况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第18页 |
·土壤状况 | 第18页 |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水资源状况 | 第18-19页 |
·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与发展态势 | 第19-22页 |
·社会经济的基础条件 | 第19-20页 |
·长丰县经济发展态势 | 第20页 |
·面临的机遇 | 第20-22页 |
·应对的挑战 | 第22页 |
·长丰县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结果 | 第22-25页 |
·潜力调查 | 第22-24页 |
·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与分级 | 第24页 |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与分级 | 第24页 |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 | 第24-25页 |
·宜农土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 | 第25页 |
·长丰县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安排 | 第25-26页 |
·选定原则 | 第26页 |
·选定具体要求 | 第26页 |
·选定方法 | 第26页 |
·重点项目安排 | 第26页 |
·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安排 | 第26-28页 |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 第26-27页 |
·镇村体系 | 第27-28页 |
·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 第28-30页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及有关建设标准 | 第28页 |
·交通设施空间布局 | 第28-30页 |
4 落实土地整治规划及其配套措施,加速城乡统筹进程 | 第30-43页 |
·土地整治规划图件的整合 | 第30-35页 |
·土地潜力分布图的整合 | 第30-34页 |
·土地整治布局规划图的整合 | 第34-35页 |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协调问题 | 第35-36页 |
·要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在土地整治规划中的研究比重 | 第36-37页 |
·探索建立土地整治的经济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参与土地整治规划的惰性思维 | 第38-40页 |
·农民参与土地整治规划的惰性思维 | 第38-39页 |
·政府官员参与土地整治规划的惰性思维 | 第39-40页 |
·加强土地整治的研究以及有关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 第40-41页 |
·政府的理念错位 | 第41-43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