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合肥市住区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7-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0页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背景第16-17页
     ·课题研究的来源第16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6-17页
   ·研究对象第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文献查阅第17页
     ·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第17-18页
     ·空间句法分析第18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研究的目的第18页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主体研究框架第19页
   ·文章结构第19-20页
第二章 空间句法与可达性关系第20-27页
   ·空间句法第20-24页
     ·空间句法概念第20页
     ·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第21-23页
       ·轴线分析法第22页
       ·凸状空间分析法第22页
       ·视区分析法第22-23页
       ·线段分析法第23页
     ·空间句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的应用第23-24页
       ·空间句法在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的应用第23页
       ·空间句法在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的应用第23-24页
       ·空间句法在居住区研究中的应用第24页
     ·空间句法在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24页
   ·可达性第24-25页
     ·可达性的定义第24-25页
     ·可达性的研究意义第25页
   ·空间句法与可达性关系第25-27页
第三章 空间句法研究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的变量参数第27-52页
   ·调研小区简介第27-36页
     ·调研小区综述第27-28页
     ·实例调研小区概述及其布局模式提炼第28-36页
       ·宁国新村第28-29页
       ·曙光新村第29-30页
       ·琥珀山庄第30-32页
       ·世纪阳光第32-34页
       ·万振逍遥苑第34-35页
       ·海顿公馆第35-36页
   ·住区配套商业设施概述第36-41页
     ·住区配套商业设施概念界定第36-38页
     ·住区配套商业设施的特点及原则第38-39页
     ·住区配套商业设施的发展模式第39页
     ·调研小区内配套商业设施的区位模式第39-41页
   ·现有住区配套商业设施配置的缺陷第41-42页
   ·欲用空间句法研究解决的问题第42页
   ·空间句法研究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的变量参数第42-52页
     ·空间句法对城市形态的量化研究第43-44页
       ·连接度(Connectivity)第43页
       ·控制值(Control value)第43页
       ·深度值(Depth value)第43-44页
       ·整合度(Integration value)第44页
       ·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第44页
     ·空间句法研究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的变量参数第44-49页
       ·整合度图示解析变量第45-46页
       ·解析小区街道空间组构基本特征的变量第46-47页
       ·商业可达性的描述变量第47页
       ·解析人流的变量第47-49页
     ·变量参数在研究中的具体使用方式列表第49-52页
第四章 街区层面的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研究第52-81页
   ·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第52页
   ·街区范围界定第52-53页
   ·总体整合度分析第53-65页
     ·案例研究第53-64页
       ·宁国新村第53-55页
       ·曙光新村第55-56页
       ·琥珀山庄第56-58页
       ·世纪阳光花园第58-60页
       ·万振逍遥苑第60-63页
       ·海顿公馆第63-64页
     ·可达性对配套商业设施使用状况影响的验证第64-65页
   ·商业拓扑深度分析第65-73页
     ·案例研究第66-72页
       ·宁国新村第66-67页
       ·曙光新村第67-68页
       ·琥珀山庄第68-69页
       ·世纪阳光花园第69-70页
       ·万振逍遥苑第70-71页
       ·海顿公馆第71-72页
     ·不同住区配套商业设施空间模式对可达性的影响第72-73页
   ·到达商业的“实际路程距离”深度分析第73-78页
     ·案例研究第73-77页
       ·宁国新村第73-74页
       ·曙光新村第74页
       ·琥珀山庄第74-75页
       ·世纪阳光花园第75-76页
       ·万振逍遥苑第76页
       ·海顿公馆第76-77页
     ·街区层面配套商业设施的最佳服务范围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81页
第五章 小区内部街道组构层面的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研究第81-105页
   ·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第81页
   ·调研小区街道组构的基本特征第81-90页
     ·定性描述第81-83页
     ·定量描述第83-90页
       ·轴线密度第83-84页
       ·网格轴线性第84-86页
       ·尽端路轴线的百分比第86-87页
       ·迷宫指数第87-90页
   ·配套商业设施的可达性第90-93页
   ·人流分析第93-101页
     ·可理解度第93-96页
     ·协同度第96-98页
     ·人流界面第98-101页
   ·调研小区对比研究第101-104页
     ·小区街道组构的空间模式对人流的影响第102-103页
     ·小区街道组构的空间模式对商业设施可达性的影响第103-104页
     ·人流与住区配套商业设施可达性之间的关系第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5-107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05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05-106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06页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附录第109-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肥市老城区滨水驳岸景观设计研究--以环城公园为例
下一篇:基于公众意识与权力的建筑空间初探--以行政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