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1-18页 |
·论文选题来源 | 第11-14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有利于了解和把握最新学术前沿、推动弗雷泽思想研究深入展开 | 第14页 |
·有利于深化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前景的认识 | 第14页 |
·有助于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对国内正义话语理论的影响 | 第14页 |
·有助于在实践上推动中国的和谐社会和正义建设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基本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1995—2000 年,对于弗雷泽所提出的再分配与承认、阶级政治与身份政治二元分裂的争论 | 第18-19页 |
·2000—2002 年,围绕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消除再分配和承认的分裂展开争论 | 第19页 |
·2002—2007 年,对弗雷泽的视角二元论正义观的全面性进行批评和讨论 | 第19-20页 |
·2007 年——目前:对弗雷泽正义观的规范基础和社会本体论基础的研究与批评 | 第20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0-23页 |
·2006 年,以对哈贝马斯的研究为中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介绍弗雷泽弗的思想 | 第20-21页 |
·2007 年,国内学者开启对弗雷泽思想译介工作 | 第21-22页 |
·2008 年,对弗雷泽正义观核心内容的介绍和研究 | 第22-23页 |
·2009 年——目前,对弗雷泽思想的系统译介和进一步研究 | 第23页 |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23-25页 |
第3章 承认与正义——弗雷泽与霍耐特对承认的辨识 | 第25-47页 |
·“承认”概念的源起 | 第25-31页 |
·早期的“承认” | 第26-27页 |
·费希特的“意识承认” | 第27-28页 |
·黑格尔的“承认”观念 | 第28-29页 |
·马克思的“承认” | 第29-31页 |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逻辑的承认转向 | 第31-35页 |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逻辑的哈贝马斯转变 | 第31-33页 |
·霍耐特对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承认转向 | 第33-35页 |
·霍耐特的“承认一元论”述要 | 第35-42页 |
·霍耐特的三原则的“承认一元论” | 第36-38页 |
·以承认理论为基石的多元正义构想 | 第38-42页 |
·弗雷泽对承认正义的批判 | 第42-47页 |
第4章 弗雷泽的二维正义—后社会主义状况下的正义规范 | 第47-62页 |
·正义——再分配和承认之间的摇摆 | 第47-51页 |
·虚假的对立面——承认与再分配的现实分析 | 第51-54页 |
·“民间范式”的理想分析 | 第51-52页 |
·“二价集体”的打击 | 第52-54页 |
·承认与再分配的整合——观点的二元论 | 第54-57页 |
·矫正错误扭曲——二维正义的意义 | 第57-62页 |
第5章 弗雷泽的三维正义——全球化世界中正义的重构 | 第62-78页 |
·认同还是批判——二维正义面临的境遇 | 第62-68页 |
·二维正义所遭受的批判 | 第63-68页 |
·全球化时代的正义图景 | 第68-72页 |
·代表权——正义的政治维度 | 第72-76页 |
·参与平等 | 第72-74页 |
·代表权的提出 | 第74-75页 |
·政治错误代表权和错误建构 | 第75-76页 |
·三维正义的评价 | 第76-78页 |
第6章 弗雷泽的正义观定位 | 第78-109页 |
·关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宏大正义叙事理论 | 第78-90页 |
·“正义”的演变 | 第78-80页 |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关于正义的乌托邦设想 | 第80-84页 |
·弗雷泽的三维正义——正义叙事的宏大转向 | 第84-90页 |
·“女性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 第90-98页 |
·女性主义的理论归属 | 第90-96页 |
·批判理论的继续 | 第96-98页 |
·后社会主义时代的非马克思正义观 | 第98-109页 |
·再分配的经济正义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 | 第99-101页 |
·弗雷泽的承认正义并非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上的“承认”观念 | 第101-104页 |
·代表权为主的政治正义并非马克思的政治正义主张 | 第104-109页 |
第7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正义话语建构 | 第109-131页 |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与发展 | 第109-120页 |
·马克思的正义观 | 第110-113页 |
·马克思正义观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践 | 第113-120页 |
·为承认而斗争——中国农民工的弗雷泽镜像 | 第120-124页 |
·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正义话语体系 | 第124-131页 |
·要摒弃对“公正”简单的语义学解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文本研究、时代诠释 | 第125-127页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和谐思想底蕴,推进公平正义理论的古今整合和时代创新 | 第127-128页 |
·借鉴其它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全球化视阈下正义理论解释框架的合理性 | 第128-129页 |
·厘清社会主义正义理念同当代西方正义思想的本质差异,构建中国实践特色的现代正义理论 | 第129-131页 |
结语 | 第131-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