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效应研究--以常村矿煤矸石山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煤矸石山的危害 | 第9-11页 |
| ·对土地的破坏 | 第9页 |
| ·土壤的质量下降 | 第9-10页 |
| ·污染大气 | 第10页 |
| ·引发地质灾害 | 第10页 |
| ·水体污染和破坏 | 第10-11页 |
| ·影响矿区景观 | 第11页 |
|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矿区废弃地复垦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煤矸石山废弃地生态恢复限制性因子研究 | 第12-14页 |
| ·煤矸石山的气候特征 | 第13页 |
| ·煤矸山的堆积方式 | 第13页 |
| ·煤矸石山的表层物理特性 | 第13页 |
| ·煤矸石的化学特性 | 第13页 |
| ·煤矸石山的生物特性 | 第13-14页 |
| ·煤矸石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植物种群研究 | 第14-16页 |
| ·植物种群的选择 | 第14页 |
| ·抵抗污染绿化植物的选择 | 第14-16页 |
| ·煤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17页 |
|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9-21页 |
| ·常村矿区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气候 | 第19页 |
| ·水文 | 第19页 |
| ·土壤 | 第19页 |
| ·植被 | 第19-20页 |
| ·研究区矿产资源状况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植被复垦对煤矸石山地域小气候的影响 | 第21-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 ·野外观测 | 第21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 ·煤矸石山空气温度变化 | 第21-23页 |
| ·煤矸石山空气湿度变化 | 第23页 |
| ·煤矸石山空气风速变化 | 第23-24页 |
| ·煤矸石山空气湿度变化 | 第24-25页 |
| ·煤矸石山空气风速变化 | 第25-26页 |
| ·矸石山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26-28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植被复垦对废弃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28-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土壤容重变化 | 第28-29页 |
| ·土壤含水量变化 | 第29页 |
| ·土壤毛管孔隙度变化 | 第29-32页 |
|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变化 | 第32页 |
| ·土壤总孔隙度变化 | 第32页 |
| ·土壤物理特性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3-35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煤矸石山土壤化学效应分析 | 第35-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35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35-36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速效磷含量 | 第36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速效钾含量 | 第36-37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全氮含量 | 第37-38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 pH 值变化 | 第38-39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1页 |
| ·建议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