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一、问题意识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页 |
结语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沈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 | 第16-22页 |
一、沈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16-18页 |
(一)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 | 第16页 |
(二) 财政投入的加大使救助人口面扩大 | 第16-17页 |
(三) 保障的标准和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 | 第17-18页 |
二、沈阳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18-20页 |
(一)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进 | 第18-19页 |
(二) 政府财力大量投入使受益人口增加 | 第19页 |
(三) 保障标准的提高与救助力度的加大 | 第19-20页 |
三、沈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一) 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与整体保障水平偏低 | 第20页 |
(二)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内容不统一 | 第20-21页 |
(三) 城市重失业群体农村注重有无劳动能力 | 第21页 |
结语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沈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2-32页 |
一、相关实证调查概述 | 第22页 |
(一) 调查地点概述 | 第22页 |
(二) 调查对象说明 | 第22页 |
(三) 实证调查方法 | 第22页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2-28页 |
(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 | 第22-26页 |
(二) 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 | 第26-28页 |
三、调查对象享受低保的情况 | 第28-29页 |
(一) 享受待遇的时间 | 第28页 |
(二) 享受待遇的额度 | 第28页 |
(三) 待遇发放的形式 | 第28-29页 |
(四) 其他救助的情况 | 第29页 |
四、调查对象对"低保"的问题意识 | 第29-32页 |
(一) 保障水平偏低不足以维系生计 | 第29-30页 |
(二) 户籍待遇不一不足以实现公平 | 第30页 |
(三) 低保制度软硬件救助环境欠佳 | 第30-31页 |
(四) 财政救助资金配套的衔接不畅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城乡统筹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32-39页 |
一、统筹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第32-34页 |
(一) 持续性生计培育及贫困治理的需要 | 第32页 |
(二) 城乡居民无法公平地享受低保待遇 | 第32页 |
(三) 保障标准的差异性拉大了城乡差距 | 第32-33页 |
(四) 资金"二元化"难以实现制度统筹 | 第33-34页 |
二、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 第34-35页 |
(一) 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资金来源的经济基础 | 第34页 |
(二) 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出台是制度统筹的保障 | 第34页 |
(三) 专业人才培养是城乡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前提 | 第34-35页 |
(四) 信息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制度实施的的技术平台 | 第35页 |
三、国内外生活保障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及教训 | 第35-39页 |
(一) 国外生活保障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及教训 | 第35-36页 |
(二) 国内生活保障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及教训 | 第36-39页 |
第五章 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建构 | 第39-45页 |
一、城乡统一的保障内容 | 第39-40页 |
二、渐进提高的保障标准 | 第40-41页 |
三、资金筹集和发放统一 | 第41-43页 |
(一)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供给主体 | 第41-42页 |
(二) 救助资金预算与财政收入增长一致 | 第42页 |
(三) 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42-43页 |
四、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 | 第43-45页 |
(一) 构建统一的低保管理体制和制度监督机构 | 第43页 |
(二) 以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辅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