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表目次 | 第15-16页 |
图目次 | 第16-17页 |
绪论 | 第17-28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28-56页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第28-43页 |
一、高新技术企业 | 第28-34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 | 第34-36页 |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第36-43页 |
第二节 产业集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 | 第43-56页 |
一、产业集聚 | 第43-49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 | 第49-56页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 第56-74页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 | 第56-60页 |
一、集聚技术创新资源 | 第56-58页 |
二、引发技术创新合作 | 第58-59页 |
三、形成技术创新网络 | 第59-60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成本效应 | 第60-63页 |
一、降低生产成本 | 第60-61页 |
二、节约交易成本 | 第61-62页 |
三、减少融资成本 | 第62-63页 |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合作互补效应 | 第63-66页 |
一、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知识的溢出和共享 | 第63-64页 |
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人员的交流和互助 | 第64-65页 |
三、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之间要素的合作和互动 | 第65-66页 |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产品结构优化效应 | 第66-69页 |
一、有利于产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 第66-67页 |
二、有利于企业建立产品结构的优化模式 | 第67-68页 |
三、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环境 | 第68-69页 |
第五节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 | 第69-74页 |
一、规模经济效应 | 第69-70页 |
二、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 第70-71页 |
三、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 第71-72页 |
四、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创立与发展 | 第72-74页 |
第三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 第74-93页 |
第一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 | 第74-78页 |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 第74-75页 |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 | 第75-78页 |
第二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绩效 | 第78-93页 |
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绩效 | 第78-81页 |
二、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81-86页 |
三、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 | 第86-93页 |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 第93-113页 |
第一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第94-105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 第94-95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企业根植性差 | 第95-96页 |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 | 第96-100页 |
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间出现新的产业同构性 | 第100-102页 |
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外资依存度高 | 第102-103页 |
六、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不平衡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105-113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行政推动 | 第105-106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缺乏科学的产业职能分工 | 第106-108页 |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创新体制不健全 | 第108-110页 |
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缺乏良好的产业集群文化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区域比较 | 第113-134页 |
第一节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13-129页 |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13-118页 |
二、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18-120页 |
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20-122页 |
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22-124页 |
五、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24-125页 |
六、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25-127页 |
七、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共性 | 第129-132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创建模式 | 第129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形成条件 | 第129-130页 |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路径 | 第130页 |
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第130页 |
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中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特性 | 第132-134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的条件各有不同 | 第132-133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经验借鉴 | 第134-156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 | 第134-141页 |
一、美国硅谷产业集聚的发展 | 第134-136页 |
二、英国剑桥科技园 | 第136-138页 |
三、日本筑波科学城 | 第138-141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印度为例 | 第141-143页 |
一、班加罗尔科技园发展概况 | 第141页 |
二、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一一以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为例 | 第143-152页 |
一、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 | 第144-146页 |
二、新加坡肯特岗科技园 | 第146-148页 |
三、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 | 第148-152页 |
第四节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启示 | 第152-156页 |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 第152-153页 |
二、鼓励风险投资,为园区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 第153-154页 |
三、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合作网络 | 第154页 |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流动 | 第154-156页 |
第七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 第156-192页 |
第一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 | 第156-158页 |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156页 |
二、创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156-157页 |
三、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品牌 | 第157-158页 |
四、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招商引资理念 | 第158页 |
五、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绿色环境 | 第158页 |
第二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 第158-192页 |
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功能 | 第158-169页 |
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 | 第169-171页 |
三、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 第171-173页 |
四、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市场功能 | 第173-176页 |
五、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 | 第176-181页 |
六、优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职能 | 第181-188页 |
七、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188-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4页 |
中文部分 | 第192-198页 |
英文部分 | 第198-204页 |
后记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