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7页 |
·边坡稳定性的研究 | 第10-15页 |
·抗滑桩支挡研究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基本理论 | 第18-38页 |
·滑坡的形成机理及滑动模式简述 | 第18-20页 |
·滑坡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18-19页 |
·滑坡的滑动模式简述 | 第19-20页 |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20-23页 |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外部因素 | 第20-21页 |
·结构面对层状岩质滑坡稳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滑带土强度参数的反分析 | 第23-29页 |
·反分析要点 | 第24-27页 |
·反分析状态及状态条件 | 第27页 |
·双折减系数法反分析强度参数 | 第27-29页 |
·普通抗滑桩加固的内力分析 | 第29-37页 |
·普通刚性桩与弹性桩的区分 | 第29-30页 |
·普通抗滑弹性桩加固的内力计算 | 第30-34页 |
·普通抗滑刚性桩加固的内力计算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 FLAC~(3D)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8-60页 |
·FLAC 原理简介 | 第38-40页 |
·FLAC 的求解流程 | 第38-39页 |
·屈服准则 | 第39-40页 |
·滑坡工程概况 | 第40-43页 |
·滑体特征 | 第41-42页 |
·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42-43页 |
·滑坡形成机制及滑坡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43页 |
·滑坡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与评价 | 第44-47页 |
·室内试验数据分析取值 | 第44页 |
·现场大剪取值 | 第44页 |
·强度指标敏感性分析 | 第44-45页 |
·双折减系数法反分析强度参数 | 第45-46页 |
·综合取值 | 第46-47页 |
·FLAC~(3D) 模型的建立及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47-48页 |
·临界滑裂面的 FLAC 搜索 | 第48-49页 |
·FLAC~(3D)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6页 |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56-58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抗滑桩滑坡治理的 FLAC 方法分析及监测 | 第60-85页 |
·滑坡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60-62页 |
·目前常用的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 第60-62页 |
·滑坡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 | 第62页 |
·滑坡工程的治理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普通抗滑桩加固的六种方案 | 第63-65页 |
·抗滑桩的平面位置、间距选择 | 第63-64页 |
·抗滑桩锚固深度选择 | 第64-65页 |
·抗滑桩加固的 FLAC~(3D) 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65-81页 |
·抗滑桩的 FLAC 模拟概述 | 第65-67页 |
·模型建立及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67-69页 |
·加固后的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81页 |
·抗滑桩加固监测设计 | 第81-84页 |
·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 第81页 |
·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 第81页 |
·监测工作设计 | 第81-83页 |
·现有监测资料及分析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