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7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 ·洞庭湖概况 | 第15-19页 | 
| ·洞庭湖湖区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 ·洞庭湖及其水系 | 第16-18页 | 
| ·洞庭湖区地貌概况 | 第18页 | 
| ·洞庭湖区气候特征 | 第18页 | 
|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 | 第18-19页 | 
| ·洞庭湖的演变历史 | 第19-22页 | 
| ·自然演变阶段 | 第19页 | 
| ·人类活动与自然复合作用演变阶段 | 第19-22页 | 
| ·洞庭湖演变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 第22-34页 | 
| ·洞庭湖演变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22-23页 | 
| ·洞庭湖演变制约因素 | 第23-28页 | 
| ·植物生长对湖床演变的影响 | 第28-33页 | 
| ·前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第33-3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4-37页 |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34-35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5-37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37-48页 | 
| ·水槽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设备 | 第37-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原理 | 第38-39页 | 
| ·GIS 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空间分析的流程 | 第39-40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40-41页 | 
| ·遥感影像分析方法 | 第41-48页 | 
| ·遥感图像制作 | 第41-42页 | 
| ·遥感植物分析 | 第42-46页 | 
| ·遥感地质解译 | 第46-48页 | 
| 第3章 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基本问题 | 第48-58页 | 
| ·湖泊坏境系统的概念 | 第48-49页 | 
| ·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 第49-52页 | 
| ·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构成 | 第49-52页 | 
| ·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功能 | 第52页 | 
| ·湖泊环境系统的特征 | 第52-55页 | 
| ·整体性 | 第52-53页 | 
| ·动态相关性 | 第53页 | 
| ·时空变化性 | 第53页 | 
| ·影响传递性 | 第53-54页 | 
| ·控制反馈性 | 第54页 | 
| ·不确定性 | 第54页 | 
| ·自组织性与人的能动性 | 第54-55页 | 
| ·洞庭湖湖泊演变驱动因子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4章 不平衡输沙对洞庭湖演变的驱动作用及地貌临界分析 | 第58-72页 | 
| ·概述 | 第58-62页 | 
| ·洞庭湖来水来沙 | 第58-59页 | 
| ·年输沙变化与湖泊演变的关系 | 第59-60页 | 
| ·年内输沙特性 | 第60-61页 | 
| ·分组泥沙输移 | 第61-62页 | 
| ·来水来沙变化 | 第62-64页 | 
| ·长江水情的变化 | 第62-63页 | 
| ·四水来水来沙的变化 | 第63-64页 | 
| ·水沙输出变化 | 第64-65页 | 
| ·湖口输出水沙减少 | 第64页 | 
| ·湖口出流受阻 | 第64-65页 | 
| ·洞庭湖演变的机理分析 | 第65-71页 | 
| ·湖泊的挟沙力 | 第65-67页 | 
| ·湖泊演变的地貌临界特征 | 第67-7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 第5章 植物生长对湖泊演变的影响分析 | 第72-102页 | 
| ·概述 | 第72页 | 
| ·植物存在对明渠水流阻力的影响 | 第72-82页 | 
| ·平均阻力在岸壁与床面的分配 | 第72-75页 | 
| ·植物明渠的阻力 | 第75-79页 | 
| ·植物高度的非均匀性对阻力规律的影响 | 第79-82页 | 
| ·目平湖演变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 第82-90页 | 
| ·研究区域范围 | 第83-84页 | 
| ·目平湖冲淤演变及空间分布 | 第84-85页 | 
| ·空间分析 | 第85-90页 | 
| ·遥感技术及图像处理 | 第90-91页 | 
| ·遥感信息源 | 第90-91页 | 
| ·工作区裁剪 | 第91页 | 
| ·目平湖洲土发育与植被分布 | 第91-100页 | 
| ·目平湖洲土分布发育特征 | 第93-95页 | 
| ·目平湖洲植被的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 ·洲土发育对植被分布影响 | 第96-99页 | 
| ·植被分布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 第6章 湖盆地质活动对洞庭湖演变的作用分析 | 第102-128页 | 
| ·概述 | 第102-103页 | 
| ·湖盆演变的遥感地质分析 | 第103-110页 | 
| ·资料信息源 | 第103-104页 | 
| ·地层分布与厚度 | 第104-105页 |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05-106页 | 
| ·断裂构造展布 | 第106-110页 | 
| ·近、现代地质构造活动 | 第110-121页 | 
| ·洞庭湖区处在现代地壳形变的构造沉降带中 | 第110-111页 | 
| ·洞庭湖区近、现代构造活动现象 | 第111-118页 | 
| ·洞庭湖区近现代的构造沉降 | 第118-121页 | 
| ·响水坎“跌水”的演变及成因 | 第121-127页 | 
| ·响水坎河段概况及演变 | 第121-124页 | 
| ·地层分布情况 | 第124-126页 | 
| ·影响跌坎形成及演变的其他因素 | 第126-12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27-128页 | 
| 第7章 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演变的驱动 | 第128-135页 | 
| ·造垸垦地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 ·洪道及航道疏浚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 ·长江因素对洞庭湖演变的间接影响 | 第131-133页 | 
| ·荆江堤防修建及溃口 | 第131页 | 
| ·江湖关系调整 | 第131-132页 | 
| ·三峡建坝 | 第132-133页 | 
| ·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原则 | 第133-135页 | 
|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35-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150-153页 | 
| 附录 B(附图) | 第153-165页 |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