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山地旅游研究 | 第11-12页 |
·山地城市学研究 | 第12页 |
·城市旅游规划研究 | 第12-14页 |
2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基础研究 | 第14-22页 |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概念研究 | 第14-15页 |
·山地 | 第14页 |
·山地城市 | 第14-15页 |
·山地城市旅游 | 第15页 |
·旅游空间结构 | 第15页 |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支撑理论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开发原则 | 第17-18页 |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特性与要求 | 第18-22页 |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的特性 | 第18-20页 |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的要求 | 第20-22页 |
3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要素特殊性分析 | 第22-27页 |
·山地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 第22-25页 |
·按照景观构成特色划分 | 第22-24页 |
·按照资源构成要素划分 | 第24页 |
·按照游憩资源类型划分 | 第24-25页 |
·山地城市旅游景观的特殊性 | 第25页 |
·景观用地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 第25页 |
·旅游景观的多维性与丰富性 | 第25页 |
·山地城市旅游交通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旅游交通形式的多样化 | 第25页 |
·道路形态立体化 | 第25-26页 |
·空间视域的多维化 | 第26页 |
·山地城市旅游线路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旅游线路设计的独特性 | 第26页 |
·旅游线路布局的三维性 | 第26-27页 |
4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条件特殊性分析 | 第27-29页 |
·宏观政策条件 | 第27页 |
·区位交通条件 | 第27-28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8页 |
·生态景观条件 | 第28页 |
·旅游市场条件 | 第28-29页 |
5 山地城市旅游开发内容特殊性研究 | 第29-35页 |
·山地城市特色旅游产品设计 | 第29-30页 |
·山水观光类旅游产品 | 第29页 |
·立体游憩类旅游产品 | 第29-30页 |
·亲水体验类旅游产品 | 第30页 |
·山城夜景鉴赏类旅游产品 | 第30页 |
·民生服务类旅游产品 | 第30页 |
·山地城市旅游形象策划 | 第30-31页 |
·旅游形象定位 | 第31页 |
·旅游口号设计 | 第31页 |
·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组织 | 第31-33页 |
·集中紧凑型模式 | 第32页 |
·多中心组团模式 | 第32页 |
·点—轴联动模式 | 第32-33页 |
·长藤—结瓜模式 | 第33页 |
·环城游憩带模式 | 第33页 |
·山地城市旅游景观开发 | 第33-35页 |
·山水自然旅游景观开发 | 第33页 |
·山城历史文化旅游景观开发 | 第33-34页 |
·立体现代人工旅游景观开发 | 第34页 |
·多维民俗风情旅游景观开发 | 第34-35页 |
6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大渡口区旅游开发为例 | 第35-55页 |
·大渡口区旅游开发条件特殊性分析 | 第35-40页 |
·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35-38页 |
·积极的旅游政策导向 | 第38页 |
·充足的旅游用地空间 | 第38页 |
·多维复合的生态景观 | 第38-39页 |
·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态势 | 第39页 |
·层次鲜明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 第39-40页 |
·大渡口区旅游开发内容特殊性研究 | 第40-55页 |
·旅游特色产品开发 | 第40-42页 |
·旅游形象策划 | 第42-46页 |
·旅游空间组织 | 第46-50页 |
·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 第50-52页 |
·旅游景观营造 | 第52-55页 |
7 结论 | 第55-56页 |
·论文总结 | 第55页 |
·创新之处 | 第55页 |
·论文的不确定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