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区再开发中的非均衡博弈与治理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7页
 1 论文背景与意义第13-16页
   ·研究背景第13-16页
     ·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第13页
     ·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市民社会的觉醒第13-14页
     ·旧城再开发将成为城市空间重构的主要阵地第14页
     ·城市住区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第14-15页
     ·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应成为城市住区再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理论意义第16页
     ·实践意义第16页
 2 基本概念界定第16-18页
   ·体制转型第16-17页
   ·城市政治第17页
   ·城市住区再开发第17-18页
 3 国内外相关实践与研究进展第18-24页
   ·国内外城市空间更新的实践进展第18-20页
     ·推倒重建的更新实践第18-19页
     ·邻里修复更新实践第19页
     ·城市空间再开发实践第19-20页
   ·空间再开发的主要研究领域与进展第20-24页
     ·城市空间再开发的动力机制研究第20-22页
     ·城市空间再开发的运作机制研究第22-23页
     ·城市空间再开发的经济社会绩效评估第23页
     ·城市空间再开发的规划策略研究第23-24页
     ·综述结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24页
 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7页
   ·研究思路第24页
   ·研究方法第24-27页
     ·结构演绎法第24-25页
     ·实证分析法第25-27页
第二章 转型期住区再开发中非均衡博弈的现实——基于案例的调查研究第27-46页
 1 强制再开发:湖南嘉禾城市拆迁案例的研究第27-30页
   ·嘉禾县城市拆迁案发生的背景第27-28页
   ·严重违规的项目运作: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补贴开发商的商业行为第28页
   ·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强势介入房屋拆迁第28-29页
   ·被拆迁人的无奈抗争、新闻媒体的曝光逐渐动摇事态发展第29-30页
   ·省部联合干预,嘉禾拆迁风波终于平息第30页
 2 开发与保护的博弈:南京"老城南"再开发案例的研究第30-38页
   ·南捕厅历史街区的社区发展情况第31-33页
     ·高度老龄化的衰退型社区第31-32页
     ·低收入者集聚的贫困型社区第32页
     ·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型社区第32-33页
   ·南捕厅街区再开发中的社会博弈过程第33-38页
     ·长期的演化:城市规划认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第33-34页
     ·保护思路的中断:进行资金就地平衡的商业用途再开发第34页
     ·第一次波折:16位学者上书总理,中央的十预使得再开发过程中止第34页
     ·一波又起:危旧房改造计划重启南捕厅街区的再开发项目第34-36页
     ·再起波折:本地精英、中央政府合力干预下再开发进程再度暂停第36页
     ·悬而未决:保护式更新思路确立,但原住民的去留仍悬而未决第36-38页
 3 住区再开发中利益博弈的参与主体及其角色第38-41页
   ·地方政府第38页
   ·开发商第38-39页
   ·被拆迁人第39页
   ·新闻媒体、民间社会第39-40页
   ·中央、省级政府第40页
   ·城市规划部门第40-41页
 4 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区再开发中的利益博弈关系模型第41-46页
   ·博弈的参与主体:利益型参与主体、中立型参与主体第41-42页
   ·住区再开发的规制环境:法律规范、城市规划与社会参与第42-43页
   ·失衡与再均衡:转型期住区再开发中利益博弈的两个循环第43-46页
     ·内循环:非均衡的博弈机制第43-44页
     ·外循环:非制度化手段干预重新调整博弈的均衡机制第44-46页
第三章 转型期城市住区再开发中非均衡博弈的理论透视第46-55页
 1 城市空间再开发:城市空间政治博弈的焦点第46-49页
   ·生产空间的商务化与消费化:凸显再开发的价值第46-47页
   ·转型期城市治理与城市政体的生成第47-48页
   ·多重价值的矛盾:空间再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48-49页
 2 城市住区再开发中非均衡博弈机制的理论分析第49-52页
   ·城市政府的属性第49-50页
     ·重构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第49页
     ·重构的城市政府-市场关系第49-50页
   ·城市经济精英的属性第50-51页
     ·经济精英的崛起第50页
     ·空间投资者的利益诉求:资本最大化积累第50-51页
     ·"增长联盟(growth coalition)"成为空间再开发中的结构性现象第51页
   ·市民阶层的属性第51-52页
     ·市民阶层的权力源泉与性质第52页
     ·市民阶层在空间政治中难以成为一支结构性力量第52页
 3 城市规划价值观与理论方法的蜕变第52-53页
 4 本章小结:转型期住区再开发非均衡博弈机制的理论架构第53-55页
第四章 非均衡博弈机制下住区再开发的反思——基于保障性社区发展能力的视角第55-66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第55-57页
   ·研究方法第55-56页
   ·调查对象第56-57页
 2 已安置的被拆迁户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第57-58页
   ·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地增加第57-58页
   ·住房内部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第58页
   ·居住小区基本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第58页
 3 就业环境显著恶化第58-60页
   ·安置后人员的离退休率降低、但是失业率有明显的升高第58-59页
   ·再开发对于被拆迁户经营与兼职就业的负而影响十分突出第59-60页
   ·就业通勤的时间与成本显著增加第60页
 4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下降第60-62页
   ·商业服务配套滞后第60-61页
   ·基本教育设施第61-62页
   ·医疗服务设施第62页
 5 再开发后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场所的认同感消失第62-64页
   ·传统社区有机邻里关系网络快速瓦解第63-64页
   ·再开发后居民对社区及周边地区的空间认知有限第64页
 6 典型个人案例:"民生"项目,并未改善民生第64-66页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区再开发的治理对策第66-75页
 1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第66-69页
   ·新拆迁条例是规范再开发运作的重要规制调整第66页
   ·新规对于现实的矛盾无法作出合理的解决第66-69页
 2 渐进和系统地推进:住区再开发治理的路径选择第69页
   ·改革的路径决定住区再开发治理是一项渐进的工程第69页
   ·复杂的矛盾决定住区再开发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第69页
 3 从增长机器走向城市管治:构建均衡博弈、利益共享的机制第69-75页
   ·主体权利关系的重构: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博弈关系第70-72页
     ·地方政府正当角色的回归:公共服务安排、政策供给、监管和协调者第70-71页
     ·培育非官方公共领域:引导市民社会两个领域的平行发展第71-72页
     ·分权于民:逐步赋予决策权、加强对被拆迁入的权益保护第72页
   ·规制环境的调整:构建独立、公正、透明和权威性的规制环境第72-75页
     ·维护法规体系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第73页
     ·城市规划制度改革:从技术工具向成熟公共政策转型第73-7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5-79页
问卷调查附件第79-83页
后记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线性与非线性M-to-M通信信道的建模与估计
下一篇:基于持股偏好模型的我国开放式基金选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