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3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理论意义第9页
     ·现实意义第9-10页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第10-11页
     ·研究的方法第10页
     ·研究分析工具第10-11页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1-12页
     ·研究的重点第11-12页
     ·研究的难点第12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13页
     ·研究运用分析工具新第12页
     ·研究视角较新颖第12-13页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3页
     ·返贫的定义第13页
     ·农村扶贫开发的内涵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7-19页
     ·对相关研究综述的总结第19-20页
3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历程回顾及成就总结第20-25页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第20-21页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第21页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第21-22页
   ·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阶段(2001—2010 年)第22-24页
   ·缩小发展差距新阶段(2011 年—至今)第24-25页
4 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第25-28页
   ·农村严峻的返贫形势第25-26页
     ·贫困人口“脱贫”持续性差,“返贫”规模巨大第25-26页
     ·贫困人口进出“频繁”,长期贫困人口比例低第26页
   ·农村“返贫”特征第26-28页
     ·“返贫”现象的区域性第26页
     ·返贫现象的频发性第26-27页
     ·被“脱贫”现象与被“返贫”问题并重第27-28页
5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成因剖析第28-42页
   ·农村贫困人口 SWOT 分析第28-37页
     ·自身优势分析第28页
     ·自身劣势分析第28-32页
     ·外部机遇分析第32-34页
     ·外部威胁分析第34-37页
   ·“返贫”原因剖析第37-42页
     ·贫困恶性循环的存在第37-40页
     ·外部机遇的“低值性”与“非持续性”第40页
     ·“扶贫工作”本身缺陷第40-41页
     ·国家扶贫标准的提升第41-42页
6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第42-53页
   ·科学制定扶贫标准,增强国家政策支持第42-49页
     ·正视贫困规模,科学制定扶贫标准第42-43页
     ·普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大病救助第43-46页
     ·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制度第46-47页
     ·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第47-48页
     ·防治结合,保护生态环境第48-49页
   ·加大扶贫宣传,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第49-51页
     ·加大扶贫宣传,提高群众知悉度第49页
     ·科学制定工作考核标准第49页
     ·建立跟踪、评估、反馈机制第49-50页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第50页
     ·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第50-51页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第51页
     ·增强“脱贫”主观能动性第51页
     ·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第51页
   ·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应对“返贫”挑战第51-53页
     ·鼓励社会捐助第51-52页
     ·支持个体救助第52页
     ·加强地区、企事业单位帮扶第52-53页
7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第53-54页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3页
   ·后续研究建议第53-54页
     ·建立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识别机制第53页
     ·治理农村“因老返贫”问题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第59-62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9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第59页
 C.调查问卷第59-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以重庆市晋愉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
下一篇:实行留地安置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以贵州省忠庄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