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及施工力学效应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6页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9-11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破坏模式及围岩压力计算第16-36页
   ·隧道支护结构计算理论概述第16-19页
   ·浅埋单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第19-27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判定第19-22页
     ·浅埋单洞偏压隧道衬砌荷载计算第22-24页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衬砌荷载计算第24-27页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破坏模式第27-29页
     ·隧道破坏模式概述第27-28页
     ·隧道先行洞开挖的破坏模式第28页
     ·隧道后行洞开挖的破坏模式第28-29页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第29-35页
     ·基本假定第29-30页
     ·围岩压力计算第30-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某典型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开挖施工力学效应研究第36-70页
   ·工程背景第36-39页
     ·工程概况第36-37页
     ·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第37-38页
     ·隧道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第38-39页
   ·隧道典型断面监控量测成果分析第39-45页
     ·隧道监控量测意义第39-40页
     ·隧道监控量测内容第40页
     ·隧道监控量测手段第40页
     ·隧道监控量测成果分析第40-45页
   ·隧道开挖施工力学效应分析第45-69页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第45-50页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50-51页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第51-53页
     ·围岩压力特征第53-61页
     ·位移特征第61-67页
     ·支护结构内力特征第67-68页
     ·塑性区特征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4 不同地形条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分析第70-104页
   ·不同地表坡度下隧道开挖施工力学效应分析第70-82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围岩压力变化规律第71-76页
     ·位移变化规律第76-80页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规律第80-81页
     ·塑性区变化规律第81-82页
   ·不同覆盖层厚度下隧道开挖施工力学效应分析第82-95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82-83页
     ·围岩压力变化规律第83-88页
     ·位移变化规律第88-93页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规律第93-94页
     ·塑性区变化规律第94-95页
   ·不对称偏压时不同开挖顺序下隧道开挖施工力学效应分析第95-102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95-96页
     ·围岩压力变化规律第96-98页
     ·位移变化规律第98-100页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规律第100-101页
     ·塑性区变化规律第101-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5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空间效应分析第104-120页
   ·概述第104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04-105页
     ·模型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第104页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104-105页
     ·施工工序的设定第105页
   ·应力特征分析第105-109页
     ·围岩应力特征第105-107页
     ·喷射混凝土应力特征第107-109页
   ·位移特征及其空间效应分析第109-113页
     ·位移总体特征第109-112页
     ·右洞开挖对左洞位移的影响第112-113页
   ·塑性区特征及其空间效应分析第113-118页
     ·塑性区总体分布特征第114-115页
     ·塑性区动态变化特征第115-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0-122页
   ·结论第120-121页
   ·展望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附录第128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8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计算和影响参数分析
下一篇: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