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图表目录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岩盐水溶开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岩盐短期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岩盐流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岩盐溶腔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芒硝矿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蠕变特性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 | 第20-46页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0-24页 |
·矿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地层沉积特征 | 第21-24页 |
·芒硝矿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的蠕变特性试验 | 第24-32页 |
·试样加工和实验设备 | 第24-26页 |
·芒硝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顶底板泥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上层盐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32-45页 |
·蠕变本构方程研究 | 第32-35页 |
·蠕变本构参数拟合 | 第35-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深埋芒硝水溶开采单井溶腔长期稳定性分析 | 第46-108页 |
·软件简介 | 第46-50页 |
·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流变本构模型 | 第47-5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物理模型 | 第50-53页 |
·边界条件 | 第53页 |
·模型计算参数 | 第53-54页 |
·流变时间对溶腔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4-81页 |
·流变时间对溶腔围岩位移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54-61页 |
·溶腔洞周及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第61-76页 |
·流变时间对溶腔围岩塑性区的影响分析 | 第76-81页 |
·饱和卤水压力对溶腔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81-94页 |
·饱和卤水压力对溶腔围岩位移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82-88页 |
·溶腔洞周及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第88-91页 |
·饱和卤水压力对溶腔洞周塑性区的影响分析 | 第91-94页 |
·溶腔跨径对溶腔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94-105页 |
·溶腔跨度对溶腔位移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94-99页 |
·溶腔跨度对洞周及上覆岩层移动影响分析 | 第99-102页 |
·溶腔跨度对溶腔洞周塑性区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4 深埋芒硝水溶开采双溶腔长期稳定性及溶腔合理间距研究 | 第108-136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流变时间对溶腔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109-121页 |
·流变时间对位移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110-118页 |
·流变时间对塑性区的影响分析 | 第118-121页 |
·不同矿柱宽度下溶腔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121-134页 |
·不同矿柱宽度下溶腔位移结果分析 | 第121-129页 |
·不同矿柱宽度下溶腔围岩塑性区结果分析 | 第129-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5 深埋芒硝对井连通开采溶腔长期稳定性与溶腔合理井间距研究 | 第136-158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36-138页 |
·单井跨径 60m 连通开采溶腔稳定性分析 | 第138-145页 |
·井间距对溶腔位移结果的影响 | 第138-143页 |
·井间距对溶腔塑性区结果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单井跨径 40m 连通开采溶腔稳定性分析 | 第145-155页 |
·井间距对溶腔位移结果的影响 | 第145-151页 |
·井间距对溶腔塑性区的影响 | 第151-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58-162页 |
·结论 | 第158-159页 |
·建议 | 第159-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0页 |
附录 | 第17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70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