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悬挑结构 | 第11-14页 |
| ·大挑檐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5页 |
| ·抗风振理论 | 第15-19页 |
| ·研究抗风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 ·抗风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 ·现行抗风理论的缺陷 | 第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泾川某仿古塔有限元分析 | 第22-48页 |
| ·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 ·设计参数的选取 | 第24-28页 |
| ·计算模型与假设 | 第28-29页 |
| ·模拟单元的选取 | 第28页 |
| ·计算基本假定 | 第28页 |
| ·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 ·结构单工况分析 | 第29-35页 |
| ·恒荷载及活荷载 | 第29-31页 |
| ·风荷载及地震作用 | 第31-35页 |
| ·结构整体分析 | 第35-48页 |
| ·工况组合系数 | 第35-37页 |
| ·ETABS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 ·SATWE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 ·SATWE与ETABS分析结果比较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挑檐长度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48-58页 |
| ·不同挑檐长度结构的自振振型 | 第48-51页 |
| ·各挑檐长度结构三维模型 | 第48-49页 |
| ·短挑檐结构的空间振型 | 第49-50页 |
| ·不带挑檐结构的空间振型 | 第50-51页 |
| ·结构的自振周期比较 | 第51-52页 |
| ·变形比较 | 第52-57页 |
| ·风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 | 第52-54页 |
|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 | 第54-55页 |
| ·水平力作用下结构最大位移 | 第55页 |
| ·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挑檐角度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58-64页 |
| ·不同挑檐角度结构的自振振型 | 第58-60页 |
| ·不同挑檐角度结构三维模型 | 第58-59页 |
| ·各挑檐角度结构的自振周期 | 第59-60页 |
| ·不同挑檐角度结构侧向变形比较 | 第60-63页 |
| ·风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 | 第60-61页 |
|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 | 第61-62页 |
| ·不同挑檐结构的最大楼层位移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大挑檐竖向地震作用分析 | 第64-72页 |
| ·多遇地震下挑檐的竖向加速度分布 | 第65-68页 |
| ·EL地震波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5-66页 |
| ·唐山地震波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6-67页 |
| ·TAR-TARZANA地震波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7-68页 |
| ·罕遇地震下挑檐的竖向加速度分布 | 第68-71页 |
| ·EL地震波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8-69页 |
| ·唐山地震波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69-70页 |
| ·TAR-TARZANA地震波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大挑檐风荷载体形系数分析 | 第72-84页 |
| ·概述 | 第72-73页 |
| ·研究背景 | 第72页 |
|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第72-73页 |
| ·数值风洞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73-82页 |
| ·计算流程 | 第73-74页 |
| ·参数选取 | 第74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75-76页 |
| ·计算结果采集方法 | 第76页 |
| ·Fluent计算结果 | 第76-78页 |
| ·计算结果分析处理 | 第78-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建议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 附录 | 第94-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