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数值分析方法模拟隧道开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隧道监控量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贺家冲隧道工程简介与技术措施分析 | 第18-26页 |
·工程概况 | 第18-21页 |
·工程简介 | 第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水文地质 | 第19-21页 |
·不良地质因素 | 第21页 |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 第21-22页 |
·贺家冲隧道洞口浅埋段工程特点和难点分析 | 第22-23页 |
·贺家冲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建议 | 第23-24页 |
·贺家冲隧道洞口施工工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贺家冲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方法选择 | 第26-66页 |
·引言 | 第26页 |
·MIDAS-GTS软件介绍 | 第26-30页 |
·MIDAS-GTS中的计算单元类型 | 第26-29页 |
·MIDAS-GTS中的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30-35页 |
·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模型范围及其边界条件 | 第31页 |
·计算模型的简化 | 第31-33页 |
·计算参数 | 第33页 |
·开挖次序 | 第33-34页 |
·模型网格 | 第34-35页 |
·断面DK37+140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51页 |
·围岩位移场对比分析 | 第36-40页 |
·围岩应力场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喷射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42-46页 |
·锚杆受力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中隔墙受力分析 | 第49-51页 |
·断面DK37+100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64页 |
·围岩位移场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围岩应力场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喷射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58-61页 |
·锚杆受力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临时仰拱受力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贺家冲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66-85页 |
·引言 | 第66页 |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计算模型 | 第66页 |
·计算假设 | 第66-67页 |
·施工方案的计算模拟 | 第67-68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68页 |
·分析断面 | 第68-69页 |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69-71页 |
·围岩变形分析 | 第71-75页 |
·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 第71-73页 |
·地表沉降分析 | 第73-74页 |
·洞内周边位移分析 | 第74-75页 |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75-81页 |
·喷射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75-79页 |
·锚杆内力分析 | 第79-81页 |
·中隔墙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81-83页 |
·二次衬砌受力分析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监控量测及其成果分析 | 第85-97页 |
·引言 | 第85页 |
·量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 第85-87页 |
·量测项目 | 第85页 |
·量测方法与断面布置 | 第85-87页 |
·监测管理流程与数据分析 | 第87-89页 |
·变形控制标准 | 第87-88页 |
·监测管理流程 | 第88页 |
·监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 第88-89页 |
·量测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拱顶沉降位移分析 | 第89-91页 |
·水平收敛位移分析 | 第91-93页 |
·地表沉降位移分析 | 第93-95页 |
·监控量测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7-98页 |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