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缘起 | 第9页 |
·相关研究成果回溯 | 第9-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网络民意概述 | 第13-22页 |
·网络民意涵义的界定 | 第14-15页 |
·网络民意的特征 | 第15-18页 |
·及时性 | 第15-16页 |
·公开性 | 第16页 |
·普及性 | 第16-17页 |
·扩张性 | 第17页 |
·互动性 | 第17页 |
·虚拟性 | 第17-18页 |
·网络民意的发生逻辑 | 第18-20页 |
·网民群体的多元化 | 第18页 |
·网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 | 第18-19页 |
·信息公开的缺陷 | 第19-20页 |
·公民诉求被漠视 | 第20页 |
·网络民意的表现形式 | 第20-22页 |
·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 | 第20-21页 |
·网络民意的调查形式 | 第21-22页 |
3 网络民意的价值 | 第22-27页 |
·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22-23页 |
·网络民意强化和促进政府职能 | 第22页 |
·网络民意指导和监督司法改革 | 第22-23页 |
·对人民权利的完善作用 | 第23-24页 |
·公众民主和权利意识的勃兴 | 第23页 |
·公众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 第23-24页 |
·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 第24-27页 |
·政府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公众了解政策动向,维护国家安定 | 第24-25页 |
·公众网上爱心传递,提高社会风气 | 第25页 |
·网络成为公众的"排气阀",缓解社会压力 | 第25-26页 |
·为政府提供舆论导向,防止社会暴力 | 第26-27页 |
4 网络民意的局限性 | 第27-33页 |
·网络民意局限性的表现 | 第27-29页 |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 第27-28页 |
·权利与权力的博弈 | 第28页 |
·民意与司法的对立 | 第28-29页 |
·国家与国家的较量 | 第29页 |
·网络民意局限性的原因 | 第29-33页 |
·网络技术的滥用 | 第30页 |
·理性的缺失 | 第30页 |
·网络民意的虚假性 | 第30-31页 |
·网络民意的代表性 | 第31页 |
·网络暴力的存在 | 第31-33页 |
5 网络民意的引导 | 第33-46页 |
·构筑道德体系,平衡法律与道德的关键 | 第33-36页 |
·重建价值秩序 | 第33-34页 |
·提高道德素质 | 第34-36页 |
·发展电子民主,沟通权利与权力的桥梁 | 第36-40页 |
·直面网络民意,优化制度设计 | 第36-39页 |
·信息公开透明,防止网络暴力 | 第39-40页 |
·采用网络实名,应对民意虚假 | 第40页 |
·提高法律素养,缓解民意与司法的矛盾 | 第40-41页 |
·规范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 | 第41-46页 |
·设立网络民意机构 | 第41-42页 |
·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 第42-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