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发展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4 研究的总体要求 | 第16-18页 |
1.4.1 指导思想 | 第16-17页 |
1.4.2 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文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中欧班列开行现状 | 第19-29页 |
2.1 中欧班列的由来 | 第19页 |
2.1.1 中欧班列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中欧班列的产生 | 第19页 |
2.2 中欧班列的通道建设 | 第19-20页 |
2.3 中欧铁路的分布 | 第20-21页 |
2.4 中欧班列线的铺排 | 第21-22页 |
2.5 中欧班列的开行情况 | 第22-26页 |
2.5.1 中欧班列的经营现状 | 第22-24页 |
2.5.2 中欧班列的运行时间和价格 | 第24-26页 |
2.6 中欧班列的组织与管理 | 第26-27页 |
2.7 中欧班列运营的战略意义 | 第27-28页 |
2.7.1 提高通行效率 | 第27页 |
2.7.2 建立内陆枢纽节点 | 第27页 |
2.7.3 强化铁路运输竞争力 | 第27-28页 |
文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中欧班列的SWOT分析 | 第29-37页 |
3.1 中欧班列优势分析 | 第29-31页 |
3.1.1 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 | 第29-30页 |
3.1.2 促进有关国家的发展 | 第30-31页 |
3.2 中欧班列劣势分析 | 第31-34页 |
3.2.1 货源不足很难实现盈亏平衡 | 第31-32页 |
3.2.2 国际铁路运输规则不统一 | 第32-33页 |
3.2.3 国内运输组织和管理需要改进 | 第33页 |
3.2.4 普遍依赖于政府补贴 | 第33页 |
3.2.5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 第33-34页 |
3.2.6 班列运输成本高居不下 | 第34页 |
3.2.7 海外市场拓展缺乏统一规划 | 第34页 |
3.3 中欧班列发展中存在的机遇 | 第34-35页 |
3.4 中欧班列面对的挑战 | 第35-36页 |
文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中欧班列开行策略 | 第37-41页 |
4.1 拓展货物资源 | 第37-38页 |
4.2 嵌入城市产业链 | 第38页 |
4.3 整合线路布局 | 第38-39页 |
4.4 改善基础设施 | 第39-40页 |
文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优化中欧班列的实施措施 | 第41-49页 |
5.1 鼓励多种模式整合资源 | 第41-43页 |
5.1.1 加强资源整合 | 第41页 |
5.1.2 创新的运输服务模式 | 第41-43页 |
5.1.3 建立完善的价格机制 | 第43页 |
5.2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 第43页 |
5.3 合理布局中欧班列通道和设施 | 第43-46页 |
5.3.1 整合班列线路 | 第43-46页 |
5.3.2 完善国际贸易通道 | 第46页 |
5.3.3 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 | 第46页 |
5.4 提升中欧班列服务质量 | 第46-48页 |
5.4.1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 第46页 |
5.4.2 促进大通关的便利化 | 第46-48页 |
文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实际案例分析 | 第49-57页 |
6.1 战略布局 | 第49页 |
6.2 统筹协调班列路线 | 第49-51页 |
6.3 市场开发 | 第51-52页 |
6.3.1 中俄、中哈铁路互使箱 | 第51页 |
6.3.2 海铁联运 | 第51-52页 |
6.3.3 回程货源组织 | 第52页 |
6.4 信息系统建设 | 第52-53页 |
6.4.1 单证信息系统 | 第53页 |
6.4.2 集装箱定位系统 | 第53页 |
6.5 爱菊2000吨食用油回程班列案例 | 第53-55页 |
文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