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1.心脏破裂与性别 | 第10页 |
2.心脏破裂与心肌间质重构 | 第10-11页 |
3.心脏破裂的动物模型 | 第11-12页 |
4.提出假设 | 第12页 |
内容和方法 | 第12-18页 |
1.实验动物选择和分组 | 第12-13页 |
·实验动物选择 | 第12-13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3页 |
2.小鼠左室前壁AMI模型的建立和心脏破裂的观察 | 第13-14页 |
·术前麻醉 | 第13页 |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 第13页 |
·小鼠左心室前壁AMI模型的建立 | 第13-14页 |
·术后心脏破裂的观察 | 第14页 |
3.小鼠超声心动图的检查 | 第14-15页 |
4.小鼠心脏血液动力学的检查 | 第15-16页 |
5.大体病理检查和梗死面积测定 | 第16页 |
·心脏破裂和心力衰竭的判定 | 第16页 |
·梗死面积测定 | 第16页 |
6.酶谱法测定MMP-2和MMP-9的表达 | 第16-17页 |
·标本采集方法 | 第16页 |
·心肌组织液的抽提 | 第16页 |
·酶谱法 | 第16-17页 |
7.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 第17页 |
8.天狼星红染色测定心肌间质胶原含量 | 第17页 |
·试剂配制 | 第17页 |
·染色方法 | 第17页 |
·心肌间质胶原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9.统计学分析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24页 |
1.术后生存率 | 第18页 |
2.存活小鼠心脏破裂发生率和死亡率 | 第18-20页 |
3.梗死面积和心室重量比较 | 第20页 |
4.左室早期重构和心功能变化 | 第20页 |
5.血液动力学比较 | 第20-22页 |
6.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 第22页 |
7.MMP-2和MMP-9的表达 | 第22-24页 |
8.心肌间质胶原含量的变化 | 第24页 |
讨论 | 第24-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综述 | 第34-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