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16页 |
2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16-23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背景 | 第16-19页 |
·社会背景 | 第16-18页 |
·理论背景 | 第18-19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历程 | 第19-23页 |
·启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 第19-20页 |
·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 | 第20-21页 |
·深化完善阶段(1992~2003年) | 第21-22页 |
·新时期新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2-23页 |
3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基本内容 | 第23-33页 |
·农村经济改革 | 第23-24页 |
·国有企业改革 | 第24-26页 |
·价格体制改革 | 第26-28页 |
·金融体制改革 | 第28-29页 |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29-30页 |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 第30-33页 |
4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 | 第33-57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先驱派 | 第33-44页 |
·顾准:市场取向的执着追求者 | 第33-34页 |
·薛暮桥:市场取向改革的开拓者 | 第34-36页 |
·于光远:主体论与所有制实现论 | 第36-38页 |
·厉以宁:所有制改革优先 | 第38-41页 |
·吴敬琏:整体协调改革 | 第41-42页 |
·刘国光:稳中求进 | 第42-44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新生代 | 第44-47页 |
·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企业自生能力研究和制度、技术变迁 | 第44-45页 |
·樊纲:增量改革 | 第45-46页 |
·张维迎:双轨制价格 | 第46-47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政治推动派 | 第47-51页 |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第47-49页 |
·江泽民: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第49-50页 |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 第50-51页 |
·代表人物的理论比较分析 | 第51-57页 |
·研究方法不同 | 第51-52页 |
·研究侧重点 | 第52-53页 |
·改革的思路主张不同 | 第53-54页 |
·所处时代不同 | 第54页 |
·共同点 | 第54-57页 |
5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中的争论 | 第57-61页 |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 | 第57页 |
·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 | 第57-58页 |
·关于改革得失的争论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6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就与特点 | 第61-67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就 | 第61-63页 |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 第61-62页 |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 第62页 |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 | 第62页 |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 第62-63页 |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特点 | 第63-67页 |
·市场取向改革的模式——渐进式改革 | 第63页 |
·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式——政府主导与自发结合 | 第63-64页 |
·市场取向改革的途径——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结合 | 第64-65页 |
·市场取向改革的性质——体制外增量与体制内存量并存 | 第65页 |
·市场取向改革的路径选择——理性选择与路径依赖的结合 | 第65-67页 |
7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取向改革的启示 | 第67-71页 |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是经济理论探索与发展的立足点 | 第67页 |
·经济政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第67-68页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第68-69页 |
·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程度 | 第69页 |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69-70页 |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的协调共进 | 第70-71页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