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提出 | 第13-15页 |
·震害反思 | 第13页 |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不足 | 第13-14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 | 第14-15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出的目的及内容 | 第15-19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目的 | 第15-16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内容 | 第16-19页 |
·国内外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 | 第19-22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2-23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2页 |
·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2页 |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2-23页 |
·能力谱法 | 第23页 |
·用能力谱法进行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的主要功能 | 第26-27页 |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Push-over分析的实施步骤 | 第30-31页 |
·水平荷载加载模式的确定 | 第31-33页 |
·固定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31-32页 |
·适应性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32-33页 |
·能力曲线的建立 | 第33页 |
·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对能力谱法的改进 | 第35-55页 |
·引言 | 第35页 |
·能力谱法简介 | 第35-38页 |
·需求谱的建立 | 第38-43页 |
·用弹性谱建立非线性需求谱方法研究 | 第38-41页 |
·强度折减系数R_μ的确定 | 第41-42页 |
·弹性谱与非弹性谱间的转换关系 | 第42页 |
·基于规范弹性反应谱的需求谱的建立 | 第42-43页 |
·对形状向量选取方法的改进 | 第43-44页 |
·本文提出的改进的能力谱法实施步骤 | 第44-46页 |
·算例 | 第46-53页 |
·算例一 | 第46-50页 |
·算例二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 第55-71页 |
·引言 | 第55页 |
·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优点 | 第55-56页 |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56-59页 |
·本文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59-61页 |
·算例及分析 | 第61-70页 |
·针对第三章中的算例一 | 第61-66页 |
·针对第三章中的算例二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考虑楼板作用的Push-over分析研究 | 第71-89页 |
·引言 | 第71页 |
·"强梁弱柱"破坏形态原因分析 | 第71-72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及规范规定 | 第72-73页 |
·现行设计规范对RC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判别 | 第73-74页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塑性铰定义和设置 | 第75-76页 |
·性能评价指标 | 第76页 |
·分析实例及性能评价 | 第76-82页 |
·十二层框架分析结果和性能评价 | 第78-80页 |
·八层框架分析结果和性能评价 | 第80-82页 |
·考虑楼板作用时柱的配筋变化 | 第82-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