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前言 | 第12-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结构与内容 | 第13-15页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回顾 | 第18-59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9页 |
一、信息、信息产业 | 第18-23页 |
二、信息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 第23-25页 |
三、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 | 第25-27页 |
四、欠发达地区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9-50页 |
一、信息时代与信息经济理论 | 第29-39页 |
二、信息产业的经济分析 | 第39-44页 |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关关系理论 | 第44-46页 |
四、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理论 | 第46-50页 |
第三节 国外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0-59页 |
一、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 第50-51页 |
二、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 第51-54页 |
三、韩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 第54-55页 |
四、比较与借鉴 | 第55-59页 |
第二章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西部信息产业发展 | 第59-82页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与开发历史 | 第59-66页 |
一、西部地区概述 | 第59页 |
二、战略后方与三线建设基础 | 第59-60页 |
三、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及其进展 | 第60-66页 |
第二节 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 第66-73页 |
一、中国信息产业的形成与西部地区的起步 | 第66-70页 |
二、西部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70-73页 |
第三节 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 第73-82页 |
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与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 第73-75页 |
二、新的战略机遇期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75-76页 |
三、发展信息产业是西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 第76-79页 |
四、关于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部署 | 第79-82页 |
第三章 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条件与构想 | 第82-109页 |
第一节 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82-103页 |
一、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与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 第82-90页 |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制度、人文、环境分析 | 第90-94页 |
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94-103页 |
第二节 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103-105页 |
一、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103-104页 |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框架 | 第105-109页 |
一、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105-106页 |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 | 第106-109页 |
第四章 西部信息产业的空间选择与区域分工研究 | 第109-138页 |
第一节 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 | 第109-119页 |
一、传统区位理论及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 | 第109-112页 |
二、信息产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条件 | 第112-117页 |
三、信息产业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西部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 | 第119-129页 |
一、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概况 | 第119-122页 |
二、信息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 第122-125页 |
三、信息软件业的空间分布 | 第125-127页 |
四、信息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西部信息产业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9-132页 |
一、信息产业集中度较低,未形成集聚优势 | 第129-130页 |
二、信息产业区域结构雷同,未体现西部区域资源禀赋特色优势 | 第130页 |
三、信息产业的空间载体——高科技园区的作用未得到发挥 | 第130-131页 |
四、信息人才空间分布不均衡 | 第131页 |
五、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 第131页 |
六、缺乏区域间的联合与合作 | 第131-132页 |
第四节 西部信息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 第132-138页 |
一、重庆、成都、西安核心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 第132-134页 |
二、省、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 | 第134-135页 |
三、推动城乡建设中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 第135-138页 |
第五章 西部信息产业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分析 | 第138-181页 |
第一节 产业组织合理化规律与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 | 第138-148页 |
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第138-140页 |
二、产业组织合理化演进的一般规律 | 第140-142页 |
三、信息产业组织合理化演进的主要特征 | 第142-148页 |
第二节 西部信息产业的市场结构测度及市场绩效分析 | 第148-171页 |
一、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变迁与现状 | 第148-152页 |
二、西部信息产业的市场结构测度 | 第152-157页 |
三、西部信息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第157-166页 |
四、西方竞争性电信市场的实现途径及启示 | 第166-171页 |
第三节 西部信息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171-175页 |
一、西部信息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171-173页 |
二、影响西部信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深层次原因 | 第173-175页 |
第四节 西部信息产业组织优化的战略取向与实现路径 | 第175-181页 |
一、信息产业组织优化的战略取向 | 第175-177页 |
二、信息产业组织优化的实现路径 | 第177-181页 |
第六章 西部信息产业的增长方式与自主创新能力探讨 | 第181-219页 |
第一节 信息产业的技术经济类型与增长方式特征 | 第181-192页 |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 | 第181-182页 |
二、信息技术的作用机制 | 第182-184页 |
三、信息产业的技术经济类型 | 第184-187页 |
四、信息产业的增长方式特征 | 第187-192页 |
第二节 西部信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202页 |
一、西部信息产业的增长方式及创新能力评价 | 第192-195页 |
二、西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 第195-198页 |
三、影响西部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原因 | 第198-202页 |
第三节 构建学习型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 第202-211页 |
一、学习创新型产业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202-203页 |
二、学习创新型产业的基本特征与保障机制 | 第203-207页 |
三、信息产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 第207-209页 |
四、提升西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 | 第209-211页 |
第四节 构建学习创新型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 | 第211-219页 |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 第211-212页 |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 第212-214页 |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 第214-219页 |
第七章 地方政府在西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219-248页 |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19-233页 |
一、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 第219-223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 第223-228页 |
三、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 第228-233页 |
第二节 西部信息产业的成长轨迹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 第233-240页 |
一、西部信息产业的成长轨迹 | 第233-235页 |
二、西部信息产业成长中的政府干预及其作用评价 | 第235-237页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西部信息产业的健康成长 | 第237-240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促进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研讨 | 第240-248页 |
一、西部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0-242页 |
二、推动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探讨 | 第242-2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8-2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 第254-256页 |
后记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