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10-21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1-13页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 第14-19页 |
·LiCoO_2 材料 | 第14-15页 |
·LiNiO_2 材料 | 第15-16页 |
·Li-Mn-O 系材料 | 第16-17页 |
·LiFePO_4 材料 | 第17-18页 |
·LiNi_(1/2)Mn_(1/2)O_2 材料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及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试剂及规格 | 第21-22页 |
·实验仪器及型号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掺杂元素的选择 | 第22-23页 |
·正极材料制备 | 第23-24页 |
·扣式电池组装 | 第24-25页 |
·分析测试 | 第25-29页 |
·热重与差热分析 | 第25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26页 |
·超声波分散 | 第26页 |
·X 射线光电子谱分析 | 第26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6页 |
·充放电测试 | 第26-27页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7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27-29页 |
第3章 LiNi_(1/2)Mn_(1/2)O_2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42页 |
·共沉淀与sol-gel 合成方法比较 | 第29-33页 |
·两种方法的合成工艺 | 第29-30页 |
·两种合成方法所制备材料的性能比较 | 第30-33页 |
·共沉淀LiNi_(1/2)Mn(1/2)O_2 合成表征 | 第33-41页 |
·对前驱体材料的研究 | 第33-35页 |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煅烧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冷却方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产物表面态XPS 分析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 章 LiNi_(1/2)Mn(1/2)O_2的充放电性能研究 | 第42-50页 |
·制备工艺对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煅烧温度对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煅烧时间对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充放电制度对产物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材料的充放电倍率特性 | 第44-45页 |
·充电限制电压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恒流(CC)与恒流恒压(CCCV)充电的循环性能对比 | 第47-48页 |
·Al 掺杂材料的充放电性能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 章 LiNi_(1/2)Mn(1/2)O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0-58页 |
·循环伏安测试行为研究 | 第50-51页 |
·LiNi_(1/2)Mn_(1/2)O_2 循环伏安行为 | 第50-51页 |
·Al 掺杂材料的循环伏安研究 | 第51页 |
·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 第51-56页 |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第52-53页 |
·不同荷电状态的电化学阻抗谱 | 第53-55页 |
·Al 掺杂材料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4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64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