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47页 |
1 土壤磷的化学行为 | 第15-23页 |
1.1 土壤中磷的含量及形态 | 第15-16页 |
1.1.1 土壤无机磷 | 第15-16页 |
1.1.2 土壤有机磷 | 第16页 |
1.2 土壤磷的化学行为 | 第16-23页 |
1.2.1 土壤中磷的化学沉淀与溶解 | 第17页 |
1.2.2 土壤中磷的吸附与解吸 | 第17-23页 |
1.2.2.1 磷的吸附 | 第17-20页 |
1.2.2.1.1 磷吸附的机理 | 第17-19页 |
1.2.2.1.2 影响土壤磷吸附的因素 | 第19-20页 |
1.2.2.2 磷的解吸 | 第20-22页 |
1.2.2.3 竞争吸附机制 | 第22-23页 |
2 土壤中的氧化铁 | 第23-30页 |
2.1 土壤中铁的形态 | 第23-24页 |
2.2 土壤中的氧化铁 | 第24-25页 |
2.3 土壤中氧化铁的转化 | 第25-29页 |
2.3.1 氧化铁的活化 | 第26-28页 |
2.3.1.1 渍水条件下氧化铁的还原 | 第26页 |
2.3.1.2 有机质对氧化铁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1.3 表面羟基化 | 第27页 |
2.3.1.4 表面质子化 | 第27-28页 |
2.3.1.5 铁解 | 第28页 |
2.3.1.6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 第28页 |
2.3.2 土壤中铁形态转化的根际效应 | 第28-29页 |
2.4 氧化铁的功能 | 第29-30页 |
3 水稻土中磷的化学行为 | 第30-38页 |
3.1 土壤淹水导致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 第31-32页 |
3.1.1 土壤pH | 第31页 |
3.1.2 氧化还原电位下降 | 第31-32页 |
3.2 水稻土中磷的转化及其有效性 | 第32-38页 |
3.2.1 水稻土中的无机磷 | 第32-33页 |
3.2.1.1 磷酸铁盐 | 第32页 |
3.2.1.2 磷酸铝盐 | 第32页 |
3.2.1.3 磷酸钙盐 | 第32-33页 |
3.2.1.4 闭蓄态磷 | 第33页 |
3.2.2 淹水土壤中磷的转化及其有效性 | 第33-38页 |
3.2.2.1 淹水土壤磷的转化 | 第34页 |
3.2.2.2 水稻土中磷的吸附 | 第34-35页 |
3.2.2.3 淹水土壤有效磷的变化 | 第35-38页 |
4 植物根际的有机酸及其对土壤磷的活化 | 第38-44页 |
4.1 植物体中的有机酸 | 第38-39页 |
4.1.1 植物根系中的有机酸 | 第38-39页 |
4.1.2 有机酸的释放 | 第39页 |
4.2 土壤中的有机酸 | 第39-41页 |
4.2.1 土壤溶液中有机酸的浓度 | 第39-40页 |
4.2.2 土壤对有机酸的吸附 | 第40页 |
4.2.3 有机酸对根际pH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低磷胁迫下植物有机酸的分泌 | 第41页 |
4.4 有机酸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 第41-44页 |
4.4.1 有机酸对土壤磷的活化作用 | 第41-42页 |
4.4.2 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3 有机酸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 | 第43页 |
4.4.4 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磷释放动力学的影响 | 第43-44页 |
5 结束语 | 第44-47页 |
研究报告 | 第47-110页 |
1. 水稻土淹水过程中磷和铁的化学行为变化 | 第47-85页 |
1.1 淹水过程中铁形态和磷组份变化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47-69页 |
1.1.1 引言 | 第47-49页 |
1.1.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2.1 供试土壤 | 第49页 |
1.1.2.2 试验处理与土柱模拟培养 | 第49页 |
1.1.2.3 测定方法 | 第49-51页 |
1.1.2.3.1 铁氧化物测定 | 第49-50页 |
1.1.2.3.2 磷吸附与解吸试验 | 第50页 |
1.1.2.3.3 无机磷分级 | 第50页 |
1.1.2.3.4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 第50页 |
1.1.2.3.5 土壤pH的测定 | 第50-51页 |
1.1.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3页 |
1.1.3.1 土壤pH的变化 | 第51-52页 |
1.1.3.2 不同土层氧化铁形态的变化 | 第52-55页 |
1.1.3.2.1 结晶态氧化铁 | 第52-53页 |
1.1.3.2.2 无定形氧化铁 | 第53-55页 |
1.1.3.3 不同土层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变化 | 第55-58页 |
1.1.3.4 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变化 | 第58-62页 |
1.2.3.4.1 磷酸铝盐(Al-P) | 第58-59页 |
1.2.3.4.2 磷酸铁盐(Fe-P) | 第59-60页 |
1.2.3.4.3 闭蓄态磷(O-P) | 第60-62页 |
1.1.3.5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1.1.4 讨论 | 第63-67页 |
1.1.5 结论 | 第67-69页 |
1.2 干湿交替过程中磷、铁形态的变化及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 第69-80页 |
1.2.1 引言 | 第69页 |
1.2.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2.2.1 供试土壤 | 第69页 |
1.2.2.2 试验处理与模拟培养 | 第69-70页 |
1.2.2.3 测定方法 | 第70页 |
1.2.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1.2.3.1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氧化铁形态的变化 | 第70-72页 |
1.2.3.2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的变化 | 第72-75页 |
1.2.3.3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变化 | 第75-77页 |
1.2.3.4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1.2.4 结论 | 第78-80页 |
1.3 培养和测试过程中氧对淹水土壤中铁形态以及磷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 第80-85页 |
1.3.1 引言 | 第80页 |
1.3.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1.3.2.1 供试土壤 | 第80页 |
1.3.2.2 试验处理及培养 | 第80-81页 |
1.3.2.3 试剂配制 | 第81页 |
1.3.2.4 测定方法 | 第81页 |
1.3.2.4.1 磷吸附与解吸 | 第81页 |
1.3.2.4.2 无定形氧化铁(Fe_O)测定 | 第81页 |
1.3.2.4.3 结晶态氧化铁(Fe_d)测定 | 第81页 |
1.3.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4页 |
1.3.3.1 对铁氧化物的影响 | 第81-83页 |
1.3.3.2 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 第83-84页 |
1.3.4 结论 | 第84-85页 |
2. 几种人工合成铁氧化物的磷吸附特性及pH的影响 | 第85-94页 |
2.1 引言 | 第85-8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2.2.1 供试铁氧化物的合成 | 第86-87页 |
2.2.1.1 针铁矿的人工合成 | 第86页 |
2.2.1.2 赤铁矿的人工合成 | 第86页 |
2.2.1.3 水铁矿的人工合成 | 第86-87页 |
2.2.2 铁氧化物的磷等温吸附试验 | 第87页 |
2.2.3 pH对铁氧化物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 第8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2页 |
2.3.1 三种铁氧化物的磷等温吸附与解吸曲线 | 第87-91页 |
2.3.2 pH对铁氧化物磷吸附的影响 | 第91-92页 |
2.4 结论 | 第92-94页 |
3. 有机阴离子对铁氧化物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 第94-110页 |
3.1 引言 | 第94-9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3.2.1 供试铁氧化物的合成 | 第95页 |
3.2.2 供试有机酸 | 第95页 |
3.2.3 吸附试验 | 第95-96页 |
3.2.3.1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的加入顺序对磷吸附的影响 | 第95-96页 |
3.2.3.1.1 吸附有机阴离子后再加入磷 | 第95页 |
3.2.3.1.2 有机阴离子与磷混合后共同加入 | 第95-96页 |
3.2.3.2 有机阴离子浓度对磷吸附量的影响 | 第96页 |
3.2.3.3 不同pH体系中有机阴离子对磷吸附量的影响 | 第96页 |
3.2.4 有机阴离子对磷解吸的影响 | 第96页 |
3.2.5 有机阴离子浓度测定方法 | 第96-97页 |
3.2.5.1 试剂 | 第96-97页 |
3.2.5.2 Fe(Ⅲ)-5-硝基水杨酸复合物的制备 | 第97页 |
3.2.5.3 有机阴离子测定方法 | 第9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9页 |
3.3.1 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的加入顺序对磷吸附的影响 | 第97-100页 |
3.3.1.1 对磷吸附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3.3.1.3 铁氧化物对有机阴离子的吸附量 | 第98-100页 |
3.3.2 不同浓度有机阴离子对铁氧化物磷吸附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3.3.2.1 不同有机阴离子浓度下铁氧化物对磷的吸附 | 第100页 |
3.3.2.2 铁氧化物对不同浓度有机阴离子的吸附 | 第100-101页 |
3.3.2.3 铁溶解量 | 第101-102页 |
3.3.3 不同pH条件下有机阴离子对磷吸附量的影响 | 第102-107页 |
3.3.3.1 不同pH条件下有机阴离子对铁氧化物磷吸附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3.3.3.2 pH对铁氧化物吸附有机阴离子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3.3.3.3 pH对有机阴离子溶解铁氧化物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3.4 有机阴离子对铁氧化物磷解吸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3.4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9页 |
英文摘要 | 第129-46页 |
图表目录 | 第46-131页 |
图1 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土壤磷对植物有效性的途径 | 第46-51页 |
图2 淹水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 | 第51-52页 |
图3 淹水过程中土壤结晶态氧化铁含量的变化 | 第52-54页 |
图4 淹水过程中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图5 淹水过程中土壤氧化铁活化度的变化 | 第55-56页 |
图6 淹水过程中土壤对磷吸附的变化 | 第56-57页 |
图7 淹水过程中土壤饱和吸附磷解吸率的变化 | 第57-58页 |
图8 淹水过程中土壤AL-P含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图9 淹水过程中土壤FE-P含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图10 淹水过程中土壤O-P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图11 淹水过程中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的转化 | 第61页 |
图12 淹水过程中青紫泥无机磷的转化 | 第61-62页 |
图13 淹水过程中土壤有效磷的变化 | 第62-71页 |
图14 干湿交替过程中氧化铁形态的变化 | 第71-72页 |
图15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磷吸附和解吸的变化 | 第72-74页 |
图16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磷解吸率的变化 | 第74-76页 |
图17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变化 | 第76-77页 |
图18 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有效磷的变化 | 第77-82页 |
图19 铁氧化物形态的变化 | 第82-83页 |
图20 土壤磷吸附量的变化 | 第83页 |
图21 土壤磷解吸率的变化 | 第83-89页 |
图22 供试铁氧化物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 | 第89-90页 |
图23 供试铁氧化物的磷解吸曲线 | 第90-92页 |
图24 pH对铁氧化物磷吸附的影响 | 第92-99页 |
图25 有机酸和磷不同加入方式对有机阴离子吸附的影响 | 第9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