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中文关键词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关键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1.1 煤炭是全球最重要的化石能资源 | 第11页 |
1.1.2 煤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2页 |
1.1.3 安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2-13页 |
1.2 安全评价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 第13-18页 |
1.2.1 安全与危险 | 第13-14页 |
1.2.2 安全与事故 | 第14-16页 |
1.2.3 事故与隐患 | 第16页 |
1.2.4 安全、危险、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 | 第16页 |
1.2.5 安全评价 | 第16-17页 |
1.2.6 安全预测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8-21页 |
1.3.1 国外的研究和应用背景 | 第18-21页 |
1.3.2 国内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 第21页 |
1.4 研究论文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 第21-22页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现状及评价方法选择研究 | 第24-37页 |
2.1 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2.2 安全评价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2.2.1 工业安全评价的现状 | 第24-25页 |
2.2.2 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 | 第25页 |
2.3 现有煤矿安全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25-29页 |
2.3.1 煤矿井下灾害系统的结构特点 | 第26-27页 |
2.3.2 煤矿生产过程安全评价的目的和关键问题 | 第27-29页 |
2.4 现有安全评价方法分析及其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36页 |
2.4.1 安全评价方法综述及分析 | 第29-33页 |
2.4.2 现有煤矿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 第33-35页 |
2.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在安全评价中的适应性研究 | 第37-46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1.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37页 |
3.1.2 人工神经网络的一般框架 | 第37-38页 |
3.2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38-40页 |
3.3 人工神经网络的能力 | 第40-43页 |
3.3.1 神经网络的存储能力 | 第40-41页 |
3.3.2 神经网络的计算能力 | 第41-42页 |
3.3.3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性 | 第42-43页 |
3.4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未来展望 | 第43页 |
3.5 神经网络在矿井安全评价中的适应性分析 | 第43-45页 |
3.5.1 传统的矿井事故系统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3.5.2 非线性动力学安全评价模型所解决的问题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矿井安全分析模型及其矿井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6-61页 |
4.1 事故致因理论 | 第46-48页 |
4.1.1 事故频发倾向论 | 第46-47页 |
4.1.2 事故因果连锁论 | 第47-48页 |
4.2 安全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2.1 事故树(FTA)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4.2.2 事件树(ETA)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2.3 因果分析法 | 第49页 |
4.2.4 人的因素分析方法 | 第49页 |
4.3 安全分析模型 | 第49-51页 |
4.3.1 事故与人机环境系统及其功能目标的架构关系 | 第49-50页 |
4.3.2 以人为本的人机环境系统分析模型 | 第50页 |
4.3.3 安全分析模型 | 第50-51页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1-58页 |
4.4.1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1-53页 |
4.4.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3-58页 |
4.5 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5.1 静态与动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58页 |
4.5.2 安全评价模型确定的基本思想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非线性灰色系统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第61-71页 |
5.1 灰色系统概述 | 第61-62页 |
5.2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第62-70页 |
5.2.1 灰色关联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 第62-64页 |
5.2.2 灰色评价模型中分辨系数p取值区间的理论分析 | 第64-68页 |
5.2.3 评价实例 | 第68-70页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人工神经网络动态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第71-87页 |
6.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模型 | 第71-76页 |
6.1.1 神经元模型 | 第71-72页 |
6.1.2 激活转移函数 | 第72-74页 |
6.1.3 单层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第74-75页 |
6.1.4 多层神经网络结构 | 第75-76页 |
6.2 典型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76-79页 |
6.2.1 感知器模型 | 第76-77页 |
6.2.2 自适应线性网络模型 | 第77-79页 |
6.3 反向传播BP网络 | 第79-84页 |
6.3.1 BP网络模型与结构 | 第79页 |
6.3.2 BP网络的算法 | 第79-81页 |
6.3.3 BP网络的设计和训练 | 第81-84页 |
6.4 BP神经网络网络评价模型功能的改善方法 | 第84-86页 |
6.4.1 附加动量方法 | 第84-85页 |
6.4.2 误差函数的改进 | 第85-86页 |
6.4.3 自适应学习速率的调整 | 第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安全评价应用研究 | 第87-104页 |
7.1 用于安全评价问题求解的神经网络设计 | 第87-91页 |
7.1.1 网络结构设计 | 第87-88页 |
7.1.2 评价网络模型训练过程的监控 | 第88-91页 |
7.2 矿井安全评价模型评价能力的训练 | 第91-103页 |
7.2.1 网络训练样本输入数据的初始化方法 | 第91页 |
7.2.2 网络训练样本数据和待评矿井安全数据的准备 | 第91页 |
7.2.3 网络训练过程及其结果 | 第91-103页 |
7.3 矿井安全评价结果 | 第10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矿井安全预测及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 | 第104-119页 |
8.1 矿井安全性预测的基本原则 | 第104-105页 |
8.2 矿井安全性预测的数学模型 | 第105-111页 |
8.2.1 回归预测模型 | 第105-106页 |
8.2.2 自回归预测模型 | 第106页 |
8.2.3 灰色数据序列预测模型 | 第106-107页 |
8.2.4 时间序列的人工神经网络安全预测模型 | 第107-111页 |
8.3 非线性安全预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111-118页 |
8.3.1 非线性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111-113页 |
8.3.2 人工神经网络安全预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113-118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及其获奖情况 | 第130-133页 |
附录一、 矿井安全原始数据采集表 | 第133-136页 |
附录二、 矿井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方法 | 第136-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