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9页 |
·研究我国氮素收支的背景与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20-35页 |
·活化氮与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20-23页 |
·氮素收入、支出项目的界定 | 第23-24页 |
·主要氮素投入支出项的研究 | 第24-29页 |
·不同区域尺度下氮素收入支出的研究 | 第29-35页 |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35-36页 |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36-37页 |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本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小流域尺度氮素收支及其对水质量的影响—以句容水库稻作农业小流域为例 | 第39-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53页 |
·研究区选择 | 第40-43页 |
·流域农业活动调查与氮收支模型 | 第43页 |
·氮投入 | 第43-48页 |
·氮支出 | 第48-52页 |
·水体氮来源估算 | 第52页 |
·氮收支不确定分析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氮素投入 | 第53-56页 |
·氮素支出 | 第56-59页 |
·水体氮来源 | 第59-60页 |
·流域氮收支特征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6页 |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61-63页 |
·地表水氮输出量低的潜在原因 | 第63-64页 |
·稻作农业流域氮输出对环境的影响 | 第64-65页 |
·流域盈余氮去向 | 第65-66页 |
·水体氮源的估算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区域尺度氮循环及其水体氮负荷—以太湖地区常熟市为例 | 第67-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8页 |
·研究区选择 | 第68-70页 |
·基础数据来源与氮收支模型 | 第70-71页 |
·河网平原地区氮素投入 | 第71-73页 |
·河网平原地区氮素支出 | 第73-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4页 |
·河网平原地区氮素投入 | 第78-79页 |
·河网平原地区氮素支出 | 第79-81页 |
·河网平原地区氮素收支特征 | 第81-84页 |
·讨论 | 第84-86页 |
·河网平原地区氮素收支 | 第84-85页 |
·氮素收支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四章 国家尺度氮收支及主要河流氮输出 | 第89-1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104页 |
·氮素收支模型 | 第90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90页 |
·氮素投入 | 第90-98页 |
·氮素支出 | 第98-103页 |
·氮素收支不确定分析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28页 |
·氮素投入 | 第104-112页 |
·氮素支出 | 第112-123页 |
·我国大陆地区氮素收支特征 | 第123-128页 |
·讨论 | 第128-135页 |
·氮收支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8-129页 |
·我国氮素收支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比较 | 第129-130页 |
·氮收支影响因素分析氮素收支估算的不确定性 | 第130-131页 |
·氮素收支对环境的影响 | 第131页 |
·不同尺度下氮素收支特征 | 第131-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137-141页 |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137-139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9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9-140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7页 |
致谢 | 第157-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