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致谢 | 第12-1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3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产业转移和产业梯度 | 第20-23页 |
·产业转移 | 第20-22页 |
·产业梯度 | 第22-23页 |
·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梯度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总结 | 第34-3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6-39页 |
·研究思路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文章结构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39-57页 |
·产业转移的区域梯度分析 | 第39-41页 |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第39-40页 |
·区域基础的分析维度 | 第40-41页 |
·产业转移的产业梯度分析 | 第41-44页 |
·阶段特征 | 第41-42页 |
·方式选择 | 第42页 |
·产业梯度分析 | 第42-44页 |
·产业转移的微观实现机制 | 第44-49页 |
·从要素流动、企业迁移到产业转移 | 第44-45页 |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的积累条件 | 第45-46页 |
·企业迁移:产业转移的实体承载 | 第46-49页 |
·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第49-56页 |
·政府作用的理论依据 | 第49-51页 |
·政府作用的现实需要 | 第51-52页 |
·产业转移的三种实现机制 | 第52-54页 |
·处理好政府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三种关系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产业转移的区域基础 | 第57-73页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 第57-59页 |
·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基础 | 第59-66页 |
·区域基本情况 | 第59-60页 |
·自然资源 | 第60-61页 |
·人力资源 | 第61-62页 |
·环境承载能力 | 第62页 |
·经济基础 | 第62-66页 |
·区域梯度分析 | 第66-72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6-67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7-7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我国区域工业行业梯度分析 | 第73-94页 |
·我国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 第73-75页 |
·产业(工业)梯度水平分析 | 第75-87页 |
·产业梯度水平的测度方法 | 第75-81页 |
·工业行业梯度系数的计算 | 第81-87页 |
·26个工业行业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 | 第87-93页 |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阶段特征 | 第87-88页 |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区域特征 | 第88-92页 |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及其动因分析 | 第94-106页 |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 第94-96页 |
·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践 | 第94-95页 |
·现阶段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 | 第95-96页 |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动因分析 | 第96-99页 |
·宏观层次 | 第96-97页 |
·中观层次 | 第97-98页 |
·微观层次 | 第98-99页 |
·产业转移模型的构建 | 第99-10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模型的计算 | 第101-102页 |
·模型的意义 | 第102页 |
·北京钢铁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 | 第102-105页 |
·首钢搬迁的动因分析 | 第103-104页 |
·对比模型分析 | 第104-105页 |
·“首钢搬迁”是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型的产业转移 | 第105页 |
·“首钢搬迁”是规模扩张、质量提高型的产业转移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建立产业转移的政府调控机制 | 第106-141页 |
·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比较分析 | 第106-110页 |
·美国工业崛起的政府作用 | 第106页 |
·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政府作用 | 第106-107页 |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第107-109页 |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政府作用 | 第109-110页 |
·几点启示 | 第110页 |
·政府在引导地区产业转移中的职能作用 | 第110-111页 |
·建立产业转移的政府调控机制 | 第111-122页 |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政策的总体目标 | 第111-112页 |
·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构想 | 第112-119页 |
·政府调控的基本原则 | 第119-121页 |
·调控工具 | 第121-122页 |
·推进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122-133页 |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 | 第122-123页 |
·构建服务型政府,搭建产业转移平台 | 第123-125页 |
·根据区域梯度和区域产业梯度,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 | 第125-127页 |
·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势价格诱导产业转移 | 第127-128页 |
·大力投资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加速产业引入进程 | 第128-129页 |
·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创新,低梯度地区逐步提升产业创新的阶段,高梯度地区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第129-132页 |
·引导资金流入低梯度地区,为产业转移提供金融支持 | 第132-133页 |
·加强区域产业转移的组织协调 | 第133页 |
·调控策略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 | 第133-140页 |
·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 第133-135页 |
·中部地区支柱产业分析 | 第135-137页 |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环境分析 | 第137-139页 |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控取向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本文总结 | 第141-142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第148-149页 |
附录一 | 第149-150页 |
附录二 | 第150-151页 |
附录三 | 第151-152页 |
附录四 | 第152-153页 |
附录五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