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 ·自主创新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 ·总体评价和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 ·理论方法、结构框架和内容安排 | 第24-27页 |
| ·理论方法 | 第24-25页 |
| ·结构框架和内容安排 | 第25-27页 |
| 第2章 区域创新系统自主创新理论基础 | 第27-45页 |
| ·创新基本理论 | 第27-32页 |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7-29页 |
|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29-32页 |
| ·国家创新系统 | 第32-37页 |
| ·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 | 第32-33页 |
| ·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和结构 | 第33-35页 |
|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35-37页 |
| ·区域创新系统 | 第37-41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37-40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40-41页 |
| ·区域自主创新 | 第41-45页 |
| ·自主创新的内涵 | 第41-42页 |
| ·在区域层次上推进自主创新 | 第42-45页 |
| 第3章 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自主创新行为特征 | 第45-63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 | 第45-47页 |
| ·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特征 | 第47-52页 |
| ·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动机 | 第47-48页 |
| ·企业自主创新的功能定位 | 第48-49页 |
| ·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为表现 | 第49-52页 |
|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行为特征 | 第52-56页 |
| ·高校与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职责和使命 | 第52-54页 |
| ·高校与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功能定位 | 第54页 |
| ·高校与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表现 | 第54-56页 |
|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行为特征 | 第56-59页 |
|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使命 | 第56-57页 |
|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 | 第57-58页 |
|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行为表现 | 第58-59页 |
| ·政府自主创新行为特征 | 第59-63页 |
| ·政府在区域自主创新的职责 | 第59-60页 |
| ·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定位 | 第60-61页 |
| ·政府自主创新行为表现 | 第61-63页 |
| 第4章 区域创新系统的集成创新行为研究 | 第63-83页 |
| ·集成创新概述 | 第63-67页 |
| ·集成创新的概念 | 第63-64页 |
| ·集成创新的特点 | 第64-65页 |
| ·集成创新的必要性 | 第65-67页 |
| ·区域创新系统集成创新中的合作机制 | 第67-75页 |
| ·企业之间的集成创新合作机制 | 第67-72页 |
| ·企业—高校集成创新合作机制 | 第72-75页 |
| ·基于网络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的集成创新行为研究 | 第75-83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75-77页 |
|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业机会 | 第77-79页 |
| ·创业机会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的集成创新行为研究 | 第79-83页 |
| 第5章 区域创新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83-99页 |
|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概述 | 第83-86页 |
|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内涵 | 第83-84页 |
|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意义 | 第84-86页 |
| ·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86-94页 |
| ·企业技术引进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86-89页 |
| ·引进技术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89-94页 |
| ·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94-99页 |
| ·基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区域自主创新 | 第94-95页 |
| ·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95-99页 |
| 第6章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行为绩效实证研究 | 第99-111页 |
| ·区域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行为过程 | 第99-100页 |
|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100-104页 |
|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0-101页 |
| ·数据来源 | 第101-104页 |
| ·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6页 |
| ·绩效评价 | 第106-11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111-112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2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2-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